Day 041 2016-5-16
窗口下一个画框,通过它可以看到不同的画面,有的人看的雅,有的人看到的是俗。有的人看到的是静,有的人看到的是闹。自拟题目
S点评:这个和day 36有点相似,但是我要求写出一种不同的风格,不要因循守旧。
思路:
day36 我写的什么?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选择,左边还是右边
其实这就像摄影一样,你看到的和别人看到的不一样
所以拍出来的东西,会有差别
恩,其实就是取舍。
取舍
某参议员到一个城市去拉选票。刚下飞机,记者问:你对我们城市的夜总会有何看法?
参议员为了不得罪人,谨慎地说:“这里有夜总会吗?”记者第二天登报《某参议员刚下飞机就问“有夜总会吗?”》。
又一次,记者采访参议员:“你对本地的夜总会有何看法?”参议员答:“不感兴趣!”第二天,报纸上登:《某参议员夜生活要求高,本地夜总会遭冷遇》。
参议员大怒,对记者说:“我去法院告你!”
只见第二天的报纸上写道:《某参议员一怒为红颜》。
仅仅是从字面上的意思来看,记者的三次报道,都是“真实”的:参议员的确问了“有夜总会吗”,也表明了自己“不感兴趣”,最后还为此事发怒。
为什么明明在逻辑上说不通的事情,从字面上理解,却又似乎有道理呢?
因为记者对采访的材料,做了一些取舍:把对自己有利的保留,其他都删掉。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断章取义”。
“取舍”并非都是坏事。很多时候,我们反而需要做一些取舍,把该留下的留下,该删的删掉,以便突出主题,分出主次来。
比如,当我们跟老板、老师汇报情况时,就需要“取舍”:无关的细枝末节省略,直接说重点;
比如,当我们写文章时,就需要确定主题,然后根据主题来筛选材料,而不是面面俱到、什么都写;
比如,当我们给自己定计划时,就不会要求自己,在学会英语的同时,还能当个作家,同时又可以减肥20斤,最后去跑个半马。
面面俱到,所以也就没了重点。这个时候,就需要“取舍”。
说到这里,我想起以前一个说话没重点的同事。
有一次,他为了告诉我“营业厅有人在吵架”,给我发了三条短信:第一条说,粗大事了,遇到两个不讲理的人;第二条说,营业厅围了很多人;第三条说,气氛很不好,情况马上就要打起来了。
我分析了一下,那位同事从“事件本身”、“现场气氛”和“剧情进展”三个方面,给我进行了描述。这样的仔细程度,写个剧本都可以了啊!
但是,我还是很耐心地回了三次短信:到底发生什么事情了?
我觉得,有些人之所以很啰嗦,并不是他们慢性子,反而很可能是急性子;但他们不懂得取舍,什么都想说,最后的结果是:让接收信息的人一头雾水。
所以,我们需要学会如何“取舍”。
但不是所有信息,都需要“取舍”。
客观报道,是记者的天职,如果他们根据主观意愿,对新闻做一些“取舍”,那么,我们每次看新闻,都像是在看“新闻联播”;
如果数据分析师,也对他手里的数据做一些“取舍”,那么,他服务的公司,可能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如果快递小哥,也对他的配送范围做一些“取舍”,那么……那么这个世界会少很多砍手的悲剧。
我们应该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取舍“呢?
我觉得,这要看“取舍“的目的是什么。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是画家毕加索的家被贼偷了。据说,家里的仆人,以及毕加索本人都看见了贼的背影。于是,警方让两人各画一张肖像,以便收集信息。
最后,警方根据毕加索仆人的那张画,把贼逮着了。
为什么选的是仆人画的那张?难道大名鼎鼎的毕加索,还不如自己仆人画得好么?
其实,毕加索作为一个艺术家,会对自己的“模特”做一些取舍:他把对方身上“不像贼”的细节抹掉了,又增加了一些、让对方形象更突出的东西。
所以,别人一看到毕加索画的背影,就知道画的是一个贼,也有不少人愿意出高价购买,对破案不仅没帮助、更有误导的嫌疑;而仆人那张画得虽然难看,也许一点儿都不像是贼,但却是那个贼最真实的写照。
这下明白,什么时候需要“取舍”了吗?
宇枫
2016/5/16
(写的时候,特别注意自己的思路不能太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