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健康,需要心境收支平衡
好情绪应当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多不少才能让生活更积极,更丰富。另一方面,坏情绪也不一定真的坏,它能让你保持一定的适应性和警惕性。一味索求好情绪,或者排斥坏情绪,都不利于心理健康。“知足常乐”是好事,可是“常乐”的状态会导致生活逐渐丧失界限,过于松垮,从精神状态影响到身体状态。适度的压迫感让我们更有决策力。太平静的生活会泯灭活力,影响健康,让生活变没趣。在适当的时候,让情绪出来放放风吧!情绪健康,需要心境收支平衡。
好情绪真的好?坏情绪真的坏?
耶鲁大学教授JuneGruber在《心理学观察》杂志发表研究成果说,好情绪应当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多不少才能让生活更积极,更丰富。如果在不恰当的时候,比如本该恐惧或生气时,你却很高兴,或者把“时时刻刻都快乐”作为唯一的人生目标,都会造成更深的心理伤害。
另一方面,坏情绪也不一定真的坏,它能让你保持一定的适应性和警惕性。你越来越好的记忆力、思辨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都跟你的坏情绪有关,也就是说,在你心里不好的时候,消极情绪正在悄悄让你变强大。
其实,人类经过数千年的进化,已经拥有了丰富的情感反应,无论好情绪,还是坏情绪,都让你更适应环境和人生的变化,一味索求好情绪,或者排斥坏情绪,都不利于心理健康。
让心情收支平衡管好你的“情绪银行”
储蓄好情绪
情绪是人类的本能反应,不可能凭空压制消失。所以,好情绪冒出来的时候,不如给它开个“活期账户”,让它进入“金库”好好睡一觉,细水长流。
好事到来,适当调用逻辑思维
“喜”是遇到额外好事时的情绪爆发,但是过分的喜悦,会导致“得意忘形”,让心情消耗透支,甚至影响思维逻辑和判断能力,做出出格的事,以后想起来都不免愧疚。因此,遇到“喜出望外”的好事,激动的情绪难以控制时,不如让自己做一些需要思考的事情,诸如写一段文字,把手头工作做个梳理,是做一些智力题……思考的过程,会让人自然而然冷静下来,避免“忘形”,更稳重更理智地面对好事,甚至发现好消息中的隐患。
生活多规划,不要玩乐丧志
“知足常乐”是好事,可是“常乐”的状态会导致生活逐渐丧失界限,过于松垮,从精神状态影响到身体状态。重大事情来临时,长时间的松弛状态会让人一下子不知所措,届时肾上腺素的急速调动反倒损伤身体健康。所以在平常,不紧不慢、不徐不疾地给自己找事做,有计划、有规律地生活,将每天要做的事情列个时间表,就是一种督促。虽然时间表并不能真正约束你,但有这样一个提醒,给自己稍微加压,才不至于让“情绪银行”出现亏空。
天天运动,保持积极平缓的好心情
快乐一时容易,可让心情一直保持健康却不简单。规律的有氧运动能让肌体充满活力,刺激心脏血液循环,身体好,心态就好,让我们在面对喜怒时,有更平和的心态,也能在平淡的生活中,将一点点乐事成倍放大,将一点点不如意发泄殆尽。多运动,生活中美好的能量更容易摄入到你的身体中,周而复始良性循环。
支出坏情绪
太平静的生活会泯灭活力,影响健康,让生活变没趣。在适当的时候,让情绪出来放放风吧!你的各种坏情绪,也有它们存在的理由。让俗世生活吸收哀伤情绪
“伤心”这个词绝不是空穴来风,遇到难过的事,过分的哀伤会让心脏原本积极跳动的频率被压制,久而久之心脏活力就不容易被激发。但这时,不用刻意告诉自己“要高兴”,也不用憋在心里,只要避免在过于空旷的环境待着,尽量到人气高、热闹的地方走一走,耳濡目染柴米油盐、家长里短的世俗生活,接接地气,哀伤的洪流会逐渐被实实在在的生活吸干,你也会逐渐振作起来。
适度的压迫感让我们更有决策力
通常,大部分人都不愿意对重大事件作决定,因为心里没有坚定的方向,任何决定仿佛都有纰漏。这时,你需要一点情绪做强心针——当你为某些“不想做”的事情感到有压力,甚至愤怒时,会更清楚自己想做什么,更有使命感,也促使你快速下决心。澳大利亚心理学家约瑟夫·福加斯经过测试发现,当人们处在坏情绪中,记忆力更强,不会轻信,判断力也不容易受太多因素影响。
胆小的时候,尝试体会悲剧情怀
有没有发现,处于哀伤情绪时,你会变得无所畏惧?“最心爱的东西都失去了,还有什么可怕的?”换个角度讲,这就是哀伤的积极意义。
心理作家SherriKruger为我们提供了3种方法,用以避免情绪堆积太多:
发生任何事时,不要拖延,马上解决;
与简单的朋友交往,少和不招人喜欢又爱挑剔的人交流;
要自信,接受真实的自己,反思太多会让人变得压抑。
情绪传染理论(emotional contagion theory)
某人在单位受气、背了锅,正好接到女友打来的电话,一句话说不对付,便把积攒下的火气都转移到女友的身上,没说两句话俩人就吵了一架。无缘无故被小明训斥了一顿,女友心里窝了一肚子的气,母亲叫他吃饭,她却说:吃什么吃,能不能别一天到晚只知道吃?显然,这人和女友都在把自己的坏情绪转移给了别人。
现实中这样的情况有很多,A受了委屈将心中的怒气转移给B,B 心里不舒服又会将坏情绪传染给了C……诸如此类。这其实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当一个人对某一对象的情绪无法直接发泄时,会将这种情绪转移到比自己级别更低的对象身上,以此来疏导自己的情绪压力。简而言之,情绪是可以传染的,无论是好情绪还是坏情绪,而且速度比超级细菌还要快。曾有科学家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得到的结果是情绪会在不知不觉中传染给他人。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天性乐观的人比悲观者更容易交到朋友,谁愿意总是被唉声叹气的声音包围呢?
20世纪90年代,研究者们开始系统地阐述和研究情绪传染的概念和理论,21世纪初,被扩散到意识层面,出现了意识性情绪传染的概念。随该理论现已成为一个解释工作场所中个体情绪互动,群体情绪形成和传递的重要理论。
理论基础
早期的学者曾指出,情绪传染是通过原始性交感神经反应直接诱导情感的过程(McDougall,1923)。而 Schoenewolf(1990)提出,情绪传染也是一个个体或群体通过情绪状态和行为态度的诱导对另一个个体或群体产生影响的过程。
同时,美国心理学家伊莱恩·哈特菲尔德及其同事对情绪传染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并将其定义为,“一种自动地模仿和同步于他人的表情、声音、姿势和动作的倾向性,其结果往往使交往双方的情绪产生聚合并统也被称为原始性情绪传染。
随后,研究者沿用了这一概念,大都认可情绪传染是人际间情绪体验无意识的传递过程。情绪传染的相关研究可以从以下四个水平进行探讨:
水平1:个体内水平:情绪传染的机制及概念区分
Hatfield et al.(1993)提出情绪传染概念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个理论假设,即模仿-反馈机制。模仿是人类天生具有的本能,刚出生几天的婴儿就会出现模仿行为。
Hatfield et al.(1993)认为,情绪传染始于对情绪信息的觉察并伴随着模仿(语言、动作、表情等)。另一个重要的过程是反馈,即个体对他人面部表情、声音、姿势和动作的模仿会带来相应的反馈与刺激,进而时刻影响个体的情感体验。
这一机制表明,情绪传染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动的和潜意识的,并且个体模仿被观察对象的表情会导致双方情绪状态的融合,以及由此产生情绪状态的同步。
大量研究证实了“模仿-反馈”机制的存在。此外,“镜像神经系统”的提出可以很好地解释人类的模仿行为,并为情绪传染效应提供生物学基础。当人际间发生情绪体验的传递时,镜像神经系统得以激活。
也就是说,通过觉察者的动作模仿与收到的反馈能够激活其镜像神经系统。由于模仿与反馈是情绪传染机制中的重要环节,因此镜像神经系统在情绪传染中具有重要作用21世纪初,原始性情绪传染效应开始被引用到诸多领域。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有学者发现了一些不支持原始性情绪传染效应的证据。
Hennigthurau et al.(2006)发现,员工的微笑对顾客的情绪没有影响,Barger and Grandey (2006)发现,员工的微笑和顾客的情绪之间没有显著的关系,这与原始性情绪传染假设相悖。
这些证据促使学者们开始思考情绪传染效应的自主性和无意识性问题。与此同时,有学者开始尝试将早期原始性情绪传染的概念扩展到意识层面。
对情绪传染效应的无意识和意识性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情绪传染包括两个过程:潜意识的原始传染和有意识的情绪比较。
潜意识的原始传染是自主性的,通过模仿和反馈进行传递;而有意识的情绪比较也称意识性情绪传染,需要更多的认知努力,以对情绪性信息进行判断并做出合适的反应,通常会使用共情和观点采择这两种策略。
最近,又将情绪传染分为内隐性情绪传染和外显性情绪传染,前者基于快速、无意识的加工过程,后者基于有意识的加工过程。
广义的情绪传染包括以上两类,而狭义的情绪传染专指原始性的、无意识的情绪传染过程。目前,这两类情绪传染都是研究者关注和研究的概念。
水平2:个体间水平:情绪传染效应的个体差异。
这一层次主要介绍情绪传染效应的个体差异。
例如,研究者发现,由于性别社会化的影响,女性比男性更善于表达个人情感,也更容易受到情绪传染;高同情心的个体表现和识别面部表情都更快,对他人的情绪表达更敏感,依存型自我的个体比独立型自我的个体更易受情绪影响;年长、高组织承诺以及情绪易感性的个体与其队友的情绪联结会更强。
根据个体影响他人及受他人影响的能力和程度把个体分为四类:
(1)魅力型,使用情绪影响他人的能力较强,同时也容易被他人的情绪所影响;
(2)同理心型,使用情绪影响他人的能力较低,但很容易被他人的情绪所影响;
(3)慷慨型,能使用情绪影响他人,但对他人的情绪不敏感;
(4)冷漠型,使用情绪影响他人的能力较低且对他人的情绪不敏感。
根据这一分类,魅力型和同理心型的个体更容易受到情绪传染。另外,情绪传染效应还存在职业差异,例如,研究发现,医生比船员更易受到情绪传染。
水平3:人际互动水平:员工-顾客关系、领导一员工关系
这一层次的分析主要涉及个体间情绪的相互作用,大部分的情绪传染研究都涉及这一层面。员工-顾客关系主要涉及消费领域或服务行业的研究。
大量研究已经证明,员工到顾客的情绪传染过程是存在的,而这种情绪传递会进一步影响一系列的结果变量。
比如,研究者发现,员工与顾客之间积极情绪的传染不仅能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增加其愉快的购物体验和回头率,还能增加其对产品的支持性态度。
研究发现,情绪传染过程是顾客与员工互动交流的基础,他们之间共享的情绪会影响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感知。其他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在实际情境中,员工也会对顾客表达负性情绪,负性情绪的传递也会影响到顾客的消费行为。
此外,基于人际互动的视角,研究还发现,顾客的情绪也会影响员工的情绪,比如,研究者发现,顾客的愤怒情绪能够传递给员工,使其产生负性情绪,这说明存在顾客到员工的情绪传染效应,而员工的负性情绪必然会影响其工作行为及绩效。
研究者还探讨了领导行为中的情绪传染间题,即领导一员工关系中的情绪传染效应。大量研究发现,领导的情绪表现(如悲伤或者高兴)会影响到员工的情绪,继而影响到员工的态度、行为和绩效。
积极情绪的传递(从领导到员工)还会影响员工对领导的魅力和变革性的感知
意识性情绪传染充当了领导一员工之间情绪传染效应的重要机制:为了激励员工朝向组织目标努力而向员工表达恰当、基于具体情境的情绪和情感。
因此,对情绪传染过程的管理是领导有效性的关键指标。此外,还有研究者探讨了领导-员工之间情绪传染效应的调节变量。
例如,Johnson(2008) 指出,员工的情绪易感性水平越高,领导与员工之间的情绪传染效应就越强。另一项研究则发现,当领导自身的情绪传递性较高且员工的情绪易感性也较高时,变革型领导对员工工作投入的预测作用就越强。
也有少数研究探讨了员工情绪对领导情绪的影响(Tee et al,2013),表明员工到领导的情绪传递是存在的。
此外,人际互动水平的情绪传染效应与涓滴效应类似,但涓滴效应不仅限于情绪的传递,还包括领导与员工之间积极心理资本的传递、主管与下属之间心理契约违背的传递与公平感知的传递等。
水平4:群体和团队水平:群体情绪的形成和传递
这一层次的分析主要探讨了以下两个问题:
(1)一是探讨了个体间的情绪传染过程如何形成和塑造群体情绪。团队情绪的形成依赖于两个条件:
[if !supportLists]· [endif]团队成员能够对共享事件做出类似的反应,感受也类似;
[if !supportLists]· [endif]团队成员可以影响彼此的情绪,比如情绪收敛。
在团队内部的人际交往中,通过人际间的无意识的(原始情绪传染)和有意识的(意识性情绪传染)情绪诱导,随着时间的推移,团队成员的情绪会联系起来,这样他们的情绪就会被同步或相互影响,形成群体或团队情绪。
也就是说,人际间的情绪传染过程会导致团队成员的情绪汇聚,即团队成员的情绪对群体水平情绪具有建构性。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实证研究的支持。
(2)二是探讨了团队成员间的情绪如何影响个体、群体的情绪及行为。
个体层面研究者发现,个体消费者的愤怒水平会受到群体消费者愤怒情绪的影响,而且当群体规模较大,群体成员之间熟悉性较高时,会强化群体愤怒情绪对个体愤怒情绪的影响。
同时,群体情绪能够调节个体对内、外群体成员的态度和行为。群体层面,群体内的情绪传染过程还能影响整体的团队合作。当然,也有研究显示,群体成员之间的情绪传染也会导致负性结果(比如,情绪传染导致群体愤怒进而导致集体罢工)。
综上所述,情绪传染效应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上四个层次,但不限于这四个层次。
Tee(2015)还提出了第五个层次:组织文化和氛围。然而这一层次的文献相对较少,仅有的研究也支持个体层面的情绪传染过程会塑造群体层面的态度、氛围。
当然还需要借助更为高级的研究方法,如多水平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来进一步探索情绪传染的多层次效应。此外,团队互依性、稳定性、内部权力和地位的差异以及群体文化都会影响情绪传染的强度。
1、踢猫效应
一位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里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
这种对弱于自己或者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而产生的连锁反应,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
2、野马结局
非洲草原上有一种吸血蝙蝠,常叮在野马的腿上吸血。它们依靠吸食动物的血生存,不管野马怎样暴怒、狂奔,就是拿这个“小家伙”没办法,它们可以从容的吸饱再离开,而不少野马被活活折磨死。动物学家发现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极少,远不足以使野马死去,野马的死是因其暴怒和狂奔所导致的。
这种因芝麻小事而大动肝火,以致因别人的过失而伤害自己的现象,被称为“野马结局”。
3、垃圾人效应
有很多负面、不良情绪的人就像一台“垃圾车”,当他们身上的负能量不断堆积时,需要找个地方倾倒,有时候刚好被人碰上,垃圾就往人身上丢。这种现象被称为“垃圾人定律”。
生活中有关“垃圾人定律”的案件时有发生,有时候可能仅仅因为一句口角,可能因为不小心碰了一下,或者仅仅只是一个路人甲,就招致挑衅、殴打甚至杀身之祸。
踢猫效应、野马结局、垃圾人定律,是3个非常典型的因情绪不好而引发的一系列伤人伤己的事件。而此类事件之所以时有发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坏情绪没有得到有效疏导的原因。那么,如何克服自身的坏情绪呢?
1. 情绪是会传染的,别人怎么对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怎么对待别人;
2. 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3. 负面情绪不要积压,要及时处理掉,更不要迁怒于他人,同时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比如早睡早起、健康饮食、亲近自然、多运动、与人交流等;
4. 要明白“正常人遇到垃圾人是不可以用正常方式去回击和反应的”,所以,遇到“垃圾人”要远离。
人际关系中的情绪平衡
你所抵抗的,最多只能在外部伤害你,而你的抵抗,却在内部伤害你!
只有在你检视内心深处时,你的视野才会变得清晰。向外探究的人只是在做梦,朝内挖掘的人终将开悟。
——卡尔·荣格(Carl Jung)
你或许无法控制这个世界所发生的事,但绝对可以控制自己处事的态度。
法则
接受发生在你身上的事,而且有能力采取行动带来改变。
观想你想要得到的东西,直到得到它。你必须以所有感官具体地感觉出那个结果,并创造出一道电磁波来诱发参与同谋的灵魂共同展开行动,吸引力想要的事物到你身边来。
接受命运并不等同于接受失败。
情绪可以治疗癌症也可以引发癌症,因为那是一股能量流、影响人体器官的能量。每种情绪都和某个器官或能量系统的能量共振。
心脏:被触怒、受到伤害、被抛弃、失望
小肠:孤独、过度敏感、脆弱
膀胱:不安全感、犹疑不决、牵挂不已
肾脏:恐惧、不信任、怀疑
胆囊:挫折感、急躁、尖刻、怨恨
肝脏:愤怒、压抑、嫉妒、报复心重
肺脏:抑郁、难过、悲伤、失落感、自负
大肠:固执、武断、自卫心重、完美主义
脾脏/胰脏:低自我评价、绝望、依赖、需要他人
胃:担忧、焦虑、一意孤行、惹人厌恶。
我们必须为自己的负向或者有害想法负其最大的责任。
我们常常为了微不足道的小事大发雷霆。举例来说,辛苦工作了一天或是必须面对讨厌的琐事。这些情况下耐心是有限的,上班8小时,面对客户或消费者扮演“好人”角色之后,我们放松了警惕,而没有对我们所爱的人表现出同等的体恤。
我们可以不断地演化,就算是身处压力之下,也可以向所爱的人以及其他任何人显现我们的爱与善意。
我们无法妥善处理情绪,乃是源自自我排拒。我们排距自己的情绪,只因为我们对他们下了论断,认为他们是坏的、错的,但其实他们并非如此。情绪只不过是情绪罢了。如果我们可以接纳自己在任何时候的面貌和感觉,就可以释放出大量的生命力;如果我们办不到,被抑制的情绪能量就会转变为压力,对我们造成伤害。
我们需要克服两大幻觉,以便改变我们的反应模式,它们分别是:
1.外来的因素造就了我们的压力。
2.当我们饱受压力时,需要来自外面的帮助。
我们唯一需要外在资源给予我们的帮助,就是一套如何掌控自己的生活以及相互支援的人脉网络。
平衡情绪的重点
要认清所有重要的事情都来自于内在,这是通往内心和谐的第一个线索。我们需要接纳自己,接纳生命是艰苦的,接纳人生中将会有重重的阻碍,接纳我们将会犯下许多错误,以及接纳许多人会误认为我们就是他们苦恼的源头。
如果我们拥有适度的自尊,就可以:
1.面对自己的恐惧,在进退维谷之际找出解决之道。
2.接受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我们或接纳我们这个事实。
3.接受我们没有办法在生命的所有领域都表现得干练优秀,不过我们真的迫切地渴望某事,我们可以努力追求它,设法解除阻碍。
4.适应人际间的冲突而不回避它们。
5.接受我们并不是完美的,是会犯错的。
潜藏的能量法则:我们排拒的每一个人,都反映出我们所排拒的一部分自我。
接纳他人并不意味着同意那个人或是放弃我们自己的原则。这句话的含义是不带有评断地接受他人的本来面目,即是其中有令人不愉快之处。我们制造出了时空里的这个片刻的情境,只要能力有阻塞,永远有需要学习之处。
每放掉一种恐惧,我们就停止将那份恐惧投射到未来、过去以及现在。我们的业报就改变了,就释放了情绪人质。
业报定律:
第一条“能量不灭定律”
第二条“相互作用定律”
健康起来,让身体从过去所有的负向意图中解脱出来。如果你想要的是关怀,你就应该通过健康的方式获得关怀。如果你的潜意识渴望被尊重,你就要毫无条件地尊重别人,因为业报的回力棒效果,尊重迟早会反弹回你的身上。你不需要以生病的方式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多数疾病是由潜意识创造出来的,在这个系统里,情绪平衡技巧是最主要的治愈技术。
要诚实面对自我并放弃有害的执着与散发毒性的人,是很不容易的事。
把情绪与无意识的模式,带入有意识的自觉里,并将其释放出来。
无意识的行为是很复杂的,不和谐会自动搜寻着不和谐来配对。
好在不论你是否相信有所谓的前世,人生的目的依旧相同。此目的就是放下使你背离终极目标的旧有模式,也就是要达成无条件的爱的境界,活在没有偏见和评断的当下。我们不需要学习任何功课,只需要认清无论挑战什么,爱就是答案。
凡是承载足够情绪的想法,都会记录下来成为我们真实情感的一部分。如果你花足够的时间思索某些事情,这些事情就会变成你的一部分,这种情形也同样适用于观想:你的观想越是鲜活,越具有多重知觉的效果,这些画面成真的几率就越大。
要定义出“我”,我们首先必须知道什么不是我。
“我”不是“我的想法”,尽管我让自己不断思考,我仍然不等于我的想法。
“我”认同种种标签,从而制造出“我”所不能忍受的折磨与痛苦。你一点走出折磨,就可以观察到并不是“我”在受折磨。"我"是无限的、不朽的,而不是认同于世俗的欲望、标签、苛求和需要的受限存有。
生命里的最大突破之一,就是我不再为别人对我的看法而担忧。只有在我们不需要外来的赞许时,才会变得自由。我们必须明了:快乐是一种选择,而不是一个结果或一路演变而来的东西。
父母往往会为了自己的问题而责怪子女,或是谴责子女成年后不能随侍在侧,毕竟他们一辈子都在为子女做牛做马;但身为子女的你不该接受这样的观点,不该接受罪恶感或羞耻感之类的任何一种情绪。你的父母和你一样,也必须提升他们的心灵层次,如果他们决定不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那时他们的选择。你不可能为父母承担属于他们的痛苦、憎恨、罪恶感和恐惧,他们必须靠自己得到平静。
把爱给予你的父母、儿女、伴侣、朋友,并且在你有能力或有意愿的时候去帮助他们,同时放下他们强加在你身上的任何负面情绪!
高度敏感人群的情绪平衡
高敏感人群常常会觉得生活很累,因为高敏感人群者的感官比别人都灵敏,他们听到或者看到的会比一般人多得多,心情也更容易被扰乱。
他们很容易察觉到别人的情绪。
因为过强的责任心,导致他们觉得自己该为别人的情绪负责,所以他们总是小心翼翼的维护着他人的感受,害怕和别人产生冲突,害怕被别人讨厌。
高敏感人群的共情能力很强。
朋友向他抱怨生活,他却仿佛自己也亲身经历了朋友的痛苦,他们总是倾向于讨好别人……
如果你有以上大部分特征,那么有很大几率你是高敏感人群。
高敏感人群常常:
因为太过于在乎别人的感受:而把自己搞的精疲力尽;
又因为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同样的回报:而感到难过。
敏感并不是一无是处,不要责怪自己的敏感,只要你能够好好的调整自己的情绪,敏感就是上天赋予你的特殊天赋。
那么高敏感人群该怎样更好的去调整自己的情绪呢?
第一点就是保持一个爱好。
比如说小时候的你喜欢画画,这件事可以给你带来极大的心理满足感,只是后来慢慢把它丢失了,那么你现在可以把它捡回来,哪怕你的工作任务和画画毫无关系,也可以通过画画来奖励自己的内心。
通过给你带来放松的事物,来洗涤在现实社会摸爬滚打的疲惫内心。
做瑜伽、听音乐、冥想等等都是很好的平复情绪的爱好。
第二点是有规律的限制自己社交媒体的使用时间。
高敏感人群本来就容易过度吸收别人的信息。
如果在社交媒体上花费过多的不必要的时间,就会很容易被卷入情绪漩涡,情绪过载以后无法自己消化,不知不觉中,自己的能量就透支了。
所以高敏感人群更加需要谨慎使用社交媒体,可以选取那些对自己有益的信息吸收,如果对信息流感到疲惫就要及时止损。
第三点是很多高敏感人群做不到的,那就是把自己的情感需求说出来。
很多时候高敏感人群充当的都是给别人提供能量的角色,很少有为自己发声的时候。
在一次又一次的聊天中,高敏感人群的情绪容易被透支,这时候要重视和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默默将话题引导到自己感兴趣的方面。
如果聊天内容让你觉得很无趣,你感到很疲惫,不妨直接了当的表达出来:"我对这个不太感兴趣,我们换一个话题吧。"
这可以给我们节省很多内心空间,让我们的情绪更加和缓。
第四,明确自己和他人的边界。
高敏感人群很容易把别人的负面情绪归罪到自己身上。
比如说他今天不高兴是不是因为我做错了事情,或者他不说话是不是因为他讨厌我。
如果产生了这种想法,你可以先问问自己:
你有必要为他的情绪负责吗?
他不说话不高兴是他的事情,我没有义务去为他的情绪买单。
划清他人和自己的边界,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情绪波动和消耗。
最后一点就是希望高敏感人群能够多对自己宽容一点。
高敏感人群常常对自己高要求,如果自己没有达到预计的高标准,那么就会愧疚自责。
这种思维方式就是错误的,习惯性的看轻自己、批评自己,不爱护自己,会让你陷入无助和自卑的痛苦中。
所以对自己宽容一些,多给自己一点鼓励吧。
特殊时期的八个情绪平复法
针对现阶段人们比较常见的情绪,如担忧、焦虑、害怕、紧张、无力、内疚、悲伤、愤怒等,推荐以下八个易学易用的情绪平复方法
【1】即时自我关怀
弹性灵活的平复和调整情绪的践行,时间可长可短(2分钟到15分钟)
【2】脚底静观
迅速恢复到平静的践行
【3】与困难情绪相处
感到焦虑、担忧、悲伤时适合做的践行
【4】放松触摸
直接快速感受到爱和温暖的践行
【5】身体扫描
有助于放松身体、促进睡眠的践行
【6】 呼吸静观
经典的静观练习,让大脑清晰、身体放松、内心宁静
【7】日常生活中的静观和自我关怀
占用时间少,随时随地创建资源、补充能量
【8】淡定的自我关怀
适合照顾者,包括专业照顾者(如医护人员、救援人员、老师)和家庭照顾者(如家长、成年子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