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时,上影视欣赏选修课,其中一部课堂观影就是张艺谋的《活着》。这部电影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整部电影充满了讽刺的意味、对那段特殊时期下中国大陆的政治运动荒谬性作出嬉笑怒骂的批判。虽然后来在大陆遭禁,但是却相继在国际上斩获多项大奖。
十年前,我在课堂上,影片结束,整个教室都是静悄悄的,许久,才传来一阵阵叹息。那满腔无法言说的悲怆与沉重,与课堂外的窗明几净、和平盛世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很多人说,《活着》是张艺谋最好的电影,我没有看过张导所有的作品,所以对这个观点我无法评说,但就这部电影本身来讲,它实实在在撞击到了观众的内心,它把那个特殊年代的疮疤一一撕开给我们看,它讲述了一代中国人在命运的洪流中身不由己,却又靠着一股子坚韧默默承受的故事。
十年后,我读了余华的原著小说。比起电影,小说中的人物故事更加悲惨,许多被张艺谋改编或略去的情节一一呈现,福贵的一生可谓“背”到极致:爹死了,娘死了,儿子死了,女儿死了,老婆死了,女婿死了,最后连小外孙也先他而去。小说的结尾,唯一活着的老人福贵给他的老牛也取名叫福贵,暮色苍茫中,老人和老牛在夕阳下渐渐远去。
合上书本,我陷入沉思。
无论是电影中的福贵,还是小说中的福贵,无疑都经历了悲剧的一生。然而看书和观影,作为读者和观众,所获得的心理感受又是不尽相同的。
电影以第三人称的角度讲述了福贵的一生,与小说相比,有些情节被弱化了,还有些情节被改编了。与小说情节出入最大的是结局,或许是为了给观众留下一些希望,电影中的情节在凤霞难产后戛然而止,影片的最后定格在福贵、家珍、二喜和馒头一家四口围坐桌前的画面里,这是中国电影典型的大团圆结局。其表达的愿景也是不言而喻:就算被命运无情的捉弄,福贵一家依然顽强地活着,并且日子终究会越过越好。
可是事实上呢?事实却是,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很多人并没有盼来“越过越好”的日子,他们在命运的不断重击下,失去亲人,失去自己一切的挚爱,然后孤独走向终老,就像原著中的福贵。那么,余华写出这样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他究竟想表达什么呢?
余华在麦田新版自序中讲述了他创作这部小说时的一个插曲:最初他以旁观者的角度来写福贵的一生,可是困难重重,写作难以为继;有一天他突然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出发,让福贵出来讲述自己的生活,于是奇迹出现了,同样的构思,换做第一人称后,他十分顺利地写完了《活着》。
这是为什么呢?
这其实正说明了这部作品想要表达的内涵,余华在自序中接着作出说明:《活着》里的福贵经历了多于常人的苦难,如果从旁观者的角度,福贵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其他什么也没有;可是当福贵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讲述自己的一生时,他苦难的经历里立刻充满了幸福和快乐,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他相信自己的子女也是世上最好的子女,还有他的女婿他的外孙,还有那头也叫福贵的老牛,还有曾经一起生活过的朋友们,还有生活的点点滴滴。。。。
读到这里,我忽然明白了电影和小说真正的不同点。
电影让观众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观看了福贵苦难的一生,然后从“大团圆”的结局中得到释然。小说则是站在福贵的视角,从他一无所有、近乎绝望的人生中去读取生命的真谛: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苦难下的幸福,绝望中的乐观——正是小说带给读者最大的震撼。
它颠覆了我们对生活的认知,对幸福的认知,对生命的认知。
生活从来都是不易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层,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充满了各种不顺与苦难。若不曾去窥探别人的生活,我们便很容易陷入对自身困境的自怨自艾中,为生活中的各种小打击烦恼、忧郁、一筹莫展。其实,平常人的生活莫不如此,我们每个人都是惊涛骇浪中的一叶扁舟,在每一次狂风暴雨下坚韧地前行。
而幸福,它并非源于外界的物质,而是源于内心的感受。你怎样看待这个世界,你就会获得怎样的感受。幸福其实很简单,一颗善于感受幸福的内心,就能给我们获得幸福的主体。苦难的生活并不可怕,苦难所带来的麻木和绝望才最可怕。
福贵经历了苦难迭起的一生,身边的亲人像被诅咒般一个接一个地离他而去,在每一次痛彻心扉的悲恸之后,他依然在坚强地活着。他回忆自己的妻子,说她是这世上最好的女人;他回忆自己的孩子,说村里没有哪家人的姑娘比他姑娘更孝顺;他回忆自己的爹娘,回忆自己的女婿和外孙,语气平和,神情淡然。他没有对生活中所遭受的种种厄运恶言相向,回顾自己的一生,他最后得出的不过是“踏实”二字,他在无边的苦难下,在让人绝望的命运中,依然能够找到自己的幸福。
这让我又想起了余华在自序中写到的话: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
命运总是无常的,我们无法左右,而生命的本质则是“承受”,承受命运给我们的甘甜,更要承受命运给我们的苦涩。人生这出大剧,苦乐参半,它没有纯粹的悲,亦没有纯粹的喜。而生命,微小如蝼蚁,却又坚韧如钢石。只有人性的光辉才能照耀我们在布满荆棘的路上艰难前行,也只有看开一切悲喜,用超然的态度去看待人生,才能从苦难中获得真正的释然。
这世上,有很多东西我们控制不了,比如时代的更迭,比如命运的走向,正如我们控制不了绝境的到来。但是,只要人心没有绝望,只要绝境中还燃着乐观的小火苗,这微弱的光芒终究会照亮我们的人生。这被照亮的人生,无关乎物质,无关乎成功,而是发自内心的富足,这正是小说中的福贵最后剩下的东西,也是我们每一个在浮世中煎熬的人们最需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