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一个小山村,却生长在一个小城市里。小山村里的人呀,没见过大世面,来到城市后,才发现小小的霓虹灯,就足以引起无穷无尽的回忆。
当年是为了避开当年的计划生育,才来到城市里。那是我们第二次搬家了吧。天空上黑漆漆的,像个无底洞,那天晚上可没有星星,有的只是被夜空染黑的云彩,伴我们同行。父亲蹬着三轮车,我和母亲蜷缩在车里,凉席盖在身上,是用来避凉气的。然而冰冷的风呼呼地吹,透过凉席吹进衣服里,凉飕飕的。
我有些好奇:“我们这是要去哪里呀!”父亲目光直视前方,“新家。”我们又搬家了。在这个凉爽的夜晚。
我掀起凉席的一角,看到街道上白色的光,打在我和母亲脸上,柔和,细腻,清冷,平静,却不冰冷。那是我第一次注意到,城市里的霓虹灯。我喜欢那白色的灯,可那的我并不知道它的名字。
终于到了新家,稳定了一阵子。新家更偏城市化,坐落在市中心与乡镇交接处。城市就是繁华呀,人多,车多,事多。我可以每天到处闲逛,街上的各种服装店里都会放流行音乐,尤其到了傍晚,可热闹了!凉风习习,走在高大的两排行道树中间,会听到充斥着各种感情的音乐,时不时的有几片叶子飘落,飘落在你的衣服上,或者是在风中翩翩起舞,有时遇到稍大的风,还会围着你转圈!街道上的灯,是彩色的,一闪一闪,上面打着广告:XX广场欢迎您之类的。可惜我是穷人家的孩子,没能力也没兴趣消费。就静静地走在街道上,灯光与歌曲融为一体,耳边又响起熟悉的旋律:当火车开入这座陌生的城市,那是从来就没有见过的霓虹……
父母给我要了一个弟弟,母亲郑重地告诉我说,我们要照顾弟弟,所以你以后要自己上学哦。我看了看小巧可爱的弟弟,说好呀!
从那以后我每天要起来早些,以免迟到。印象最深的是每年冬天,母亲会像包粽子似的把我包得严严实实,除了眼睛。每天早上都会有浓重的雾气环绕着这座城市,只有快到学校的时候,整双眼睛就会被彩色灯光充满,路边有个专卖各种广告牌的工厂,他家的广告牌大多是彩色的,发光的,一闪一闪的,上面写的字。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每天都能看到,就是认不得。直到我上五年级时才勉强认得:专业订制霓虹灯广告牌。原来一直以来这座城市里的灯光,叫霓虹灯啊。
2003年的乡村里,有的人用着爱迪生发明的电灯,有的人用台灯,甚至有的人家里的煤油灯还没来得及遗弃,哪里有人见过那么好看的灯啊,城里人会用它打广告;用它做理发店门口的装饰,像麻花一样扭来扭去;还用它做玩具,吸引小孩子…
霓虹灯是城市的象征,更是我美好回忆的象征。
我喜欢那座城市里的霓虹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