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世界级作家。
这20多年间,莫言上百次出现在中外各大文学奖项颁奖典礼、文学论坛、高校、文学及文化等研讨会上发表演讲。这些演讲语言幽默风趣、言辞恳切,充满智慧的机锋和广阔的文学视野,呈现了莫言的人生经历、创作道路、文学观念,以及他站在世界文化的高度对人类命运和文明的深邃思考。
新近出版的《莫言演讲全编》收录了莫言25年来的精彩演讲,分《讲故事的人》《我们都是被偷换的孩子》《贫富与欲望》三册共106篇,涵盖了莫言走上文学道路的初衷、他的文学理念、他对自己作品的深入解读,以及他对社会和文化的深邃思考,隐藏着他为何能走上诺贝尔文学讲台的秘密。
《讲故事的人》书名来自莫言2012年领受诺贝尔文学奖时的同名演讲。在该册的多篇演讲里,莫言常常从自己的故乡——山东高密东北乡讲起他是如何走上文学道路的。他在高密农村度过了童年和青年时期,这片土地培育了他的文学创作灵感。更是他多数小说的创作素材来源。在《我为什么写作》里,莫言坦诚自己最初的写作目的是为了过上“一天三顿吃饺子的幸福生活”:
我是一个在饥饿和孤独中成长的人,我见多了人间的苦难和不公平,我的心中充满了对人类的同情和对不平等社会的愤怒,所以我只能写出这样的小说。当然,随着我的肚子渐渐吃饱,我的文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我渐渐的知道,人即便每天吃三次饺子,也还是有痛苦,而这种精神上的痛苦,其程度并不亚于饥饿。表现这种精神上的痛苦同样是一个作家的神圣职责。
正是这种对文学、对人、对生活的真诚,对故乡的热忱,才使莫言笔下的人物和故事,具有了丰富生动的内涵与打动人心的力量。
莫言也曾多次谈起自己对文学的理解和他朴实而深刻的文学观:“站在人的立场”、“把所有人当成人来写”、“作为老百姓写作”“ 触及人的灵魂,触及时代的病灶”;而做到这一切的方法是“用耳朵阅读”、“贴着人来写”、“借助想象力,赋予小说独特的气味”等等。他在多篇演讲里都细致而全面的分享了他写作的经验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