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王荣生教授的说法,教材的编撰最终凝聚为“文选型”的教科书。此种教科书包括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单纯的范文汇编,一是以汇编的范文为学习内容的绝对中心而辅之以注疏和评点。后者成为语文教科书的主要类型。
从部编教材的选文来看,皆属文质兼美之类。教参对于教材的解读突出双线组元的结构、“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和选文的经典性、多层次的助学系统等方面的创新。这种形式就属于以范文为中心进行注疏和评点,教材改革,其形式未变,变革的是范文之中的“文”,关注其思想性或人文性方面,或者着力于“文”的组合方式,也就是教材体系以及教材体例。
“语文教材,现在也有很多种,基本上都是由课文、语文知识、练习三部分组成,其共同的特点是以课文作为教材的全体,知识作为一个体系,按知识体系组织课文,少量的练习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理解知识的。”(柳斌)同时,柳斌提出:“能否改变一下这种单一的模式?是否也可以考虑把语文教材的着眼点放在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上,大力加强语言实践活动,而课文知识则围绕语言实践服务来编写呢?”
这个问题的提出直中语文教学的痼疾。长期以来,语文教师对于教材的解读基本围绕语文知识的明晰化、语文训练的有效性,却忽略了让学生在语言表达的层面真正有所提高。以笔者平日教学为例,对于教材选文的处理基本上是这样的几步:解读文本——提炼知识——进行训练——总结知识。也就是说,基本以语文知识为核心进行文本解读与语文课堂教学。然而学生在课堂上反应出的情况以及在课后完成练习的反馈让笔者深感忧惧。学生对于语言表达的缺失与含混很大程度上看出语文教学对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熟视无睹。学生死记硬背的语文知识在其运用的过程中往往呈现出一种无法被准确的语言表述的缄默状态,学生无从清楚地说出自己对于知识的看法,知识成为一种僵化的工具,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当然,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欠缺并不仅限于表达,表达的背后是思维。由此可知,语文教学真正的着眼点应该放在语文核心素养的几个关键词上,让知识真正有处可依、有向可行。
那么,如何改善这种教学现状?当务之急在于改变一种单一的模式,如“三阶段”“两循环”“讲读中心”等,让语文教学呈现出真正的生机和活力。
作为一线教师,笔者自然无法从教材编撰层面进行高屋建瓴式的思考,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做出哪些改变呢?
1. 以读写为中心,扎语言深根
2. 以师生共生为宗旨,寻语言之美
3. 以语文活动为载体,品语言之趣
4. 以文选为核心,溯语言之源
具体实施,则任重道远,非一夕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