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街我走了五年多。
这条街上行人很少,汽车也不多。原因并不是其地理位置有多偏僻,而是这里的路太窄,坑太多。常年的风雨洗礼,使它的表面出现了许多大小不一的坑,对于自行车新手来说,这可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大雨后坑里积满了水,人们远远地看到迎面驶来的汽车就像见着瘟神似的,到处寻找躲避的地方;初来这里时,还不懂为什么车来了人就要躲,直到体验了几次从身旁袭来的“倾盆大雨”后我也乖巧地“入乡随俗”了。
如果天空是火辣辣的太阳,天上没有一丝云彩的话,那原来被人惧怕的汽车反而会带来一阵凉风,这风来的快去的也快,在这炎炎烈日中显得却十分珍贵。
街边的建筑不多,大多是深深的巷子或白色的墙。一所装饰精美的理发店在这里显得格格不入。每过五六周,我都会去照顾一下店里的生意,走进一看才发现这不过是一间20平米左右的小屋,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最主要的是理一次头发只要10元,只可惜店里空间和人手不足,一到周六顾客就坐不下了。
街的西面是一条大水渠,东面是几棵大树,水渠那边叫卖声不断,汽车驶来驶去,好像永不停止;大树那边是公园和体育场,人声更加鼎沸,而在大树与水渠之间,只有饭后晒太阳的老人和归来的学子,若是到了冬天或者假期,就连这些人也都看不见了。
秋天,这个多风的季节,清爽的微风慢慢地飘过这畅通无阻的街道,却仿佛带来了一股腐水的酸臭,哎!
这条我走了五年多的街道,虽平凡简陋,但每天阳光仍旧布满这里的每一个角落。
教师评语:
这次习作的主题是“怎样选材”,有三个题目可供学生选择:“围绕你熟悉的某条街道写篇作文”、《晒晒我们班的“牛人”》和《我的一天》,少飞同学选择的是最难写的第一个话题作文。老实讲,看到这个话题,我也在反复思考:如果让我来写,我会写些什么,从何处落笔,表达什么主题。脑海里浮现出我生活过的那条巷子,但又觉得没啥可写,无非是简陋的农舍、贫瘠的没有一株花草的巷子,一样单调的劳动生活以及每日都重复着的一些家长里短,乃至一些不愉快的邻里纠纷。况且还会涉及到我最不擅长的场景描写,想想都头疼。
但少飞同学却迎难而上,写得从容平常。全文不到600字,起笔就讲“这条街我走了五年”,那自然是有感情的。接下来描述街道落后的自然条件及自己由此受到的“优待”。清冷的巷道因人的生活而有了温度,少飞眼中“装饰精美”的理发店也不过是门面上贴着八个红体白边的广告字。但亲民的价格让这间屋子充满了日人情的温暖。
孤独冷清的街道上空时常还会飘来水渠里散发出的恶臭,这一切都本不美好,但作者却将视角投向了那公正的太阳,他毫不吝啬自己的能量,将光照洒向街道的每个角落。这个结尾不由使人联想到了张抗炕的《地下森林断想》中的情节,哪个深不见底的幽谷,历经磨难,最终长成了郁郁葱葱的地下森林。其实,少飞的内心早已给这条街勾画好了锦绣的明天。
整篇文章思路清晰,文笔清新,感情自然流露,没有故作深沉的伤感,也没有牵强附会的主旋律式的赞歌。用手中笔描摹眼中景,抒发心底情,读来自然轻松,实乃此类初中作文的佳作。(辅导教师:张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