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现实才能找到幸福
闺蜜的弟弟大学毕业后,在北京打拼,谈了个拥有北京户口的外地大学生,两个异乡人郎情妾意结了婚成了家,在北京按揭买了学区房。现在夫妻俩三十岁出头,年薪合计一百万左右,房贷已经还清,小孩刚刚五岁。
看到这里,你一定和我一样,想给励志的年轻人点个赞吧?然而,这只是故事的一部分,剧情的另外一半却十分狗血。像我们看到的十字绣,正面精致大气、图案优美,背面针脚错杂、不堪入目。
闺蜜说:“在他们家待了一周,觉得好压抑。”
原来,弟媳妇因为自己是名校毕业,拥有北京户口,总觉得自己应该找个更优秀的老公、过更高品质的生活,总觉得丈夫占了自己便宜。她把自己想象成屈尊下嫁的公主,处处颐指气使,动辄大发脾气,稍有不合心意,便痛哭流涕,顾影自怜。她曾经在争吵时顺手抄起水果刀捅伤丈夫,也曾经歇斯底里地闹离婚,让丈夫“滚出这个家!”,然而却又在丈夫执意离开时割腕相威胁……
离也不对,不离也是错。家庭像一个恶魔,无休止地折磨着夫妻双方,消耗着彼此的能量。只是苦了孩子,在战火中成长,自带忧郁气质,脸上看不到儿童应有的无忧无虑和天真快乐,虽然父母每年投资十万给他报各种兴趣班“开发智力”,但小孩体质弱,反应差,性格孤僻,语言迟钝。(据我所知:好多孩子爱生病,与安全感的缺失有很大关系。)
好好的日子不好好过,谁也没办法。
接纳现实是一种能力。
外班有个学生,据说家庭很有背景,给他弄了个西藏户口,家长送他上高中时,很霸气地拉住老师的手说:“对俺孩子上心点,将来考个三百分都能上一本!”高考满分七百五十分,三百分这要求高不高?真不高!可开学后发现这目标对他来说简直是水中月镜中花,他不捣乱也不学习,那脑袋好像就是专门屏蔽文化知识的!月考下来,总共考了一百多分!就那每周末还请有家教一对一进行辅导。他的家长郁闷得要死。“嗨,哪怕吃得差些日子苦点,只要身体不出毛病,健健康康的就好。”这要求高不高?不高。可这话如果出自一位七八十岁行将就木的老人之口呢?要实现起来,简单比登天还难!同事的老公是生意高手,应酬很多,常常顾不上妻子儿女。同事觉得自己委屈得像个单亲妈妈,又像家里的保姆。她常抱怨:“我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哪怕他普普通通,只要每天能按时回家吃饭睡觉就行了。可他竟然做不到!”某些要求,常人的眼光看,很低很低。但对某些人来说,确是苛求,是奢望,十分不切实际。明知不行,还死盯着不放,和自己过不去,给别人添堵儿,不是很愚蠢吗!
与其陷入无边的痛苦和挣扎中,不如顺其自然,接受现实的安排。当初的郎君是你自己选的,没有人逼你嫁,嫁了又天天后悔、找茬儿,你图什么?男人放你自由、给你追求梦想的权利,你又不敢去独自面对未来,你还怨什么?既然结婚时你情我愿,就有责任把日子过好;既然有了孩子,就应该给建设一个温暖的港湾;既然不打算离婚,就要正视自己,勇于知错、认错和改错。什么努力都不做,只有继续过鸡飞狗跳的生活了。
贪婪是最大的贫穷,满足是真正的富有。这句话很有哲理,它用两组反义词描述了常见的社会现象,揭示了深刻的人生道理,既指出了常见的社会心理,又告诉人应该努力的方向:放低期望,多满足,不贪婪,做一名精神贵族。
但现实中,没有人不贪心的。得陇望蜀本性使然。没房的想买房,买了房的羡慕别墅,老公平庸了嫌他不出色,老公出色了又怨他没时间陪家人。两只眼用力盯着别人的幸福,不自觉中把自己伪装成了一文不名的乞丐。
欲壑难平。不少女人都有类似经历和感受:孕初信心满满,希望肚子里长的是颗明星,一定光宗耀祖;随着预产期的到来越来越焦虑,愿望返璞归真,祈祷他不缺胳膊少腿,正常就好;孩子一旦健康降临,又违背初衷,希望他不光身体好,更要学习好品质优秀,最好考试科科拿第一,比赛次次有奖状,当然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最妙。
问题是,上帝总会在人间撒播缺憾,金苹果和普通苹果不可能同时送达同一人手中。得到了金苹果,羡慕别人拿的水果可以立马止渴;得到了普遍苹果,又嫌它不如人家的金贵;这不是贪心是什么?
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攀比,如果盲目则更可怕。当你一味仰望别人的幸福时,自己的脖子酸痛姿态僵硬,在这种状态下还能发现自己的幸福吗?狮子妈妈告诉自己的孩子,“幸福不需拿别人作参照也无需刻意寻找,它就像你的尾巴,昂首向前走,自有幸福相伴。”
人生在于不断地自我完善。追赶梦想,追求进步,但同时不要忘了欣赏沿途的风光,享受阳光享受雨露,甚至寒潮和冰雹。因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上帝如果给我一只普通苹果,我会庆幸它的实用及时;如果给我一只金苹果,我会惊叹它的价值连城。不论上帝给了我什么,我都会认为那是自己正迫切需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