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因为中考和高考的缘故,经常接到很多朋友的咨询电话,在交谈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你们老师的孩子肯定教的非常的好的;教师自己的孩子都教不好,还怎么当老师啊。社会好像有一种巨大的舆论偏见:一个好老师肯定是能把自己的孩子教好,自己孩子都教不好的老师也就不是一位好老师。
关于这个问题,我有不同看法。
首先,子女教育问题,不全是教师个人的问题。
教师子女的成长受父母双方甚至双方老人的影响,并非教师一个人所能完全左右。教师工作时间长、工作压力大,使得教师子女尤其是中学教师的子女,很少能够像别的孩子那样有充裕的时间和父母交流,也难以享受到当教师的父母的耐心和教育智慧。尽管教师在教育上的确会有一些优势,但没有了时间和精力,教师职业的这个优势就无法发挥,而且还成了劣势。仅从这个角度讲,教师就真的是一个奉献的职业。教师们如果只顾着打理好家庭教育这块“自留地”,他们就恐怕很难在别人的孩子身上投入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了。
其次,教育子女和教育学生是两件不可混淆的事。
子女教育属于家庭教育,而学生教育则属于学校教育,这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和概念。教育子女的时候,教师是父母,教育学生的时候,教师才是教师。每个角色都有不同的任务和特点,在孩子这里,你只是父母,孩子需要的是父母式的关爱和启蒙式的教育;而学生需要的是系统完整和严格规范的教育。两者分别需要不同的教育艺术。一个优秀教师不一定是一个优秀父母,一个优秀父母也不一定是一个优秀教师。孟子就很赞成“易子而教”的做法。鲁迅先生也说过:“孩子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即使自己是教员或医生。”
第三,关于什么样的孩子才优秀,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对于教师子女的优秀与否的评判,应当有一个科学的标准。什么叫优秀?什么叫不优秀?从现有的观点来看,大都是比较感性的结论,而且依据主要是有没有考上重点中学或重点大学,说白了就是分数。而对大学毕业后的发展情况,则好像并没有列入考察范围。这种标准并不科学合理。人生是一场艰难而漫长的比赛,而且每个孩子并不在同一个赛场上,更不在同一条跑道上。你如何评判他们的优秀与否?
第四,如何评判一个人的人生价值?
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很难用统一的标准来评判谁比谁更成功,谁比谁更卓越。在我国,有一个很不好的价值附加习惯,就是常说的母凭子贵、妻以夫显、子因父荣。这种思想下,一个人的价值大小并不仅在于个人贡献和成就的大小,还常常要经由别人来彰显。或许正是受此不良传统影响,才出现了现今众多的“拼爹”“拼叔”的怪现象。而比较谁的孩子读书好的“拼子”“拼女”现象,是不是也同样无聊可笑呢?个人价值,归根结底还是在个人,在个体本身。每个人如果最大程度发掘了自己的潜能,最大程度实现了对社会的贡献,那么,就他的个人而言,就实现了最大的人生价值。每个人都有权利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和最优化。一位教师如果在教育教学岗位上取得了优秀的成就,他就是成功的教师。其他方面的缺憾,比如子女教育方面的平淡,并不足以否定他作为一名优秀教师的价值和地位。
其实,这种尴尬并非教师独有。
医生子女常常有不少是胖子,健康问题并不见优势;军人家庭孩子有不少不服管教的,看不出纪律严明;领导子弟也多自我自私,毫无领导风范;艺术家子女也不缺庸俗不堪者,难觅高雅的艺术气质;企业家子女挥则多挥霍浪费及时行乐的,全无经营财富意识和能力。俗话说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并非总是有理,“无限朱门生饿殍,几多白屋出公卿”的现象反倒常见。每个人都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任务,这些不同的角色和任务虽然相互联系,但是并不能混为一谈,更不可以相互否定。所以,教师大可不必因为自己的孩子并不出色就自惭形秽。
当然,无论从社会的需要,还是从教师家庭自身的需要言,教师都要努力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教师要妥善处理工作和家庭之间的关系,确保在做好学校教育工作的同时,投入必要的时间到自己孩子的教育上,履行好自己的家长角色,给自己的孩子多一些时间,多一些关爱,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较大贡献的人才,努力做到家庭和事业的双贏。毕竟,“烛高亮远台下黑,桃李芬芳子难成”是教师人生的莫大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