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11-方艾
分享来到第三天,虽然对于21天来说,第三天只是开始,但我每次提笔,我都思索该用写读后感的心态来写,还是做书籍介绍的心去写。目前为止,我的每篇文章,都有大篇幅写到关于我和我儿子过往阅读绘本的经验。那如果脱离了人,脱离了我,脱离了我的孩子,脱离了我们共同的生活,那绘本的意义何在呢。嗯,我的心里,似乎有了答案。你呢?
每次阅读之前我都习惯再看一下目录,第二章一共有8个小节,篇幅是整书中最长的,分享第一章的思维导图时还有妈妈问我,那爸爸在绘本阅读中的存在作用呢,嗯,在第二章里就有写了,明天分享。
开始今天的分享吧。
松居直老师提到他小时候跟随父亲去看过大量的艺术展览,虽然觉得索然无味,但这些经验最终培养了他的艺术眼光,这让我想起了读过的一本蒙氏书籍中提到的内容(好像是《爱和自由》),大概是: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就是孩子构建他的价值观、世界观的最初开始。书籍我是在怀孕的时候看的,但至今,我想毫不夸张的说这一生我都不会忘记这句话带给我的醍醐灌顶之效。我想松居直老师在本章强调的就是这句话的具体呈现。
过去的我常常想,为什么我对于艺术、美的触觉就是很不敏感,衣着方面我喜欢舒服的,颜色搭配方面我经常是彩色或者全素色的,甚至都谈不上搭配,就连我的花艺老师在第一次看到我的手工作品之后,都汗颜我的“设计”。以前我常常将自己扣在哎呀,我是摩羯座啦务实啦,我内心住了一个直男啦的想法里来解释这方面的迟钝。看到蒙氏这句话后,我想,噢!很可能这是跟我小时候有没有好好度过秩序敏感期有关。所以现在我非常关注我儿子对秩序的体验,就算有时无理,我也尽量迁就,因为那会影响他今后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我想,这就是松居直老师所要强调辨别图画书好坏的重要原因,图画书可能就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画,这些画里呈现的色彩、基调都会影响孩子往后的审美感。
当今的父母尤其是一线高压力城市的父母,可能往往会因为育儿焦虑而盲目的、跟风的给孩子购买大量的绘本、贴画,去营造家中的阅读氛围。大家试想,尤其是启蒙墙画,某宝里充斥的大量类同的水果、交通工具等墙画,那高的可怕的销售量预示着大量的人购买了相同的墙画回去熏陶家里的孩子,那这些孩子的审美观将受到怎样的影响?
“图画书不是“骗孩子”的东西,但是大人对于图画书的要求还不够严格,这意味着大人常用姑息、马虎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希望大家不要忘记,即便是幼儿,也希望看到真实的东西。”
为什么我们可以严格的挑选我们职业生涯里的每一份工作,而不能严格的为孩子挑选每一本绘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