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从命题方向到命题形式都有了变化。唯有认清变化,追寻变的依据,明确导向,转变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依托教材,为学而教,精准进行设计,精准分析学情,扎实落实,才能达到精准备考之效果,决胜2021年中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统编教材精准备考2020年中招命题突出试题的能力立意及实现“三个转变”:从考记忆转向考思维,从考知识转向考能力,从考知识转向考素养。注重了特定情境下素养的考查,即考查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体到语文学科就是更加关注学科素养,考查语文核心知识和关键能力,着力体现并考查“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学科素养,全面考查理解、概括、分析、鉴赏、探究等关键能力。面对这样的变化,要有以变应变的具体备考策略,才能针对性精准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寻根溯源,精准把握方向
温儒敏教授曾说:“只有按照课标的学段目标来细化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训练,才能将这套教材落实到每个学生。”无论语文教材如何改变,其“心”——课标依旧不变。中考考什么?怎么考?中考变化方向在哪里?答案就在现行教材,命题有意识地通过中考命题的变化引导广大师生关注统编教材的变化。
要想精准备考,语文教师需要认真研读《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深入把握其精神实质,明确语文课程性质和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以语文素养提升和立德树人为核心任务,明确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大板块的目标和内容,将其分解、细化,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落实。
准确把握统编教材编写意图与思想,是精准备考的舵手和指路明灯。英·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指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不让知识僵化,而要让它生动活泼起来,这是所有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借助树木来认识树林。”因此,教师需要有大语文观,在统揽六册教材基础上,构架教材体系,按照学生认知规律有梯度地、系统地组织教学。如完成从单篇到多篇,再到课外阅读的教材整合;小说教学、回忆性散文等系列训练体系;指导学生绘制学习重点思维导图等。目的立足学生的学,引导学生在新授课、中考复习时,整合教材,构架知识体系,从面准确把握中招备考的方向。
二、立足课堂,精准设计方案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离不开课堂,只有在精心设计的课堂活动中才能将我们预设的美好愿景得以落实和实现。教师要立足课堂,为学而教,凭借教材,精心设计,落实教材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促使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学而教不是为知识而教而言,而是为学生而教,为学生真实学习而教,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尊重,因为学生发展是教学的全部理由和价值!
在设计一堂课的教学时,要明确一篇文章的独特之处和独有教学价值,选取一到两个重点,着力突破,根据不同课文、不同学生、不同需求灵活设计,给学生具体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让学生在我们的语文课上有例可学、有方可循、学有所得。不要总是站在教师教的层面来审视教学,“有一种冷叫妈妈认为你冷;有一种会叫老师认为你会!”很好地反映出教学中为教而教的现状。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要学会换位思考。例如:教学设计时要思考:每个教学环节中需要学生做什么(如讲授时学生需要理解性倾听),需要为学生提供什么环境和条件?讲授时要思考:学生有兴趣听吗?容易把握住其内在逻辑吗?容易认同和内化吗?可能会促进其哪些方面的思考?会不会产生什么歧义和误区呢?提问时要思考:学生能准确把握问题含义吗?问题难度适切吗?学生需要多长时间思考?解答中会出现哪些困难?会出现多少种答案?每种答案该如何指导,才能启发学生?……
三、因学而教,精准落实备考
所有的教都必须立足学情,因材施教。备考时更应精准分析学情,精准落实。根据平时成绩分层设置标准,估算我们期望的班级均分,再此基础上测算班级后进生、中等生、优生应各自达到的成绩。优等生成绩目标要求达到90%以上,因为他们学习动力强、自觉性高,可适度放手,但需要指明方向,提高要求,激发自我挑战意识,指导他们自我规划复习方案;中等生要求达到70—80%,他们成绩不稳定,处于摇摆之中。需要重点关注,指导方法、明确操作要求、步步监督;学困生成绩目标在60—70%即可,因为他们动力弱、信心弱、习惯差、自控差。对待这类学生特别关爱,把“感同身受,真诚相待”当作他们提高均分的“宝贝”,做到简化要求,趣味辅导,耐心帮助。
精选练点,锤锤有声。结合中考梳理题型和知识点,查漏补缺,针对平时测试中的问题强化训练。要就学生答案的具体错误有针对性地、直观地、具体地一对一纠错,引导学生分析答题思路。可以让学生将答案板书于黑板后作分析;或者让学生对照参考答案自己先分析错误原因再来质疑,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用答疑的方式纠错。
复习备考的有效性最终要在复习考试的结果中体现!学生才是复习备考的主体!学生素养的提升是复习备考的出发点和归宿。依据课标,立足教材,精准分析学情,精准确定方案,精准进行指导,才能迎来满园芬芳!
参考文献
[1]高云芳.在阅读写作融合中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J].语文天地,2018(28).[2]初中语文课程标准[S]2011.
[3]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