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活着,讲求的是一个体面。为着这体面,活出的却是一个个无趣的人生。为着这体面,还将继续吞噬更多人的人生。
我读张爱玲不多,大概知道点她的事迹,却独独记住了她写过的一句话——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郭敬明的小说长年为人诟病,电影同样如此。他的系列电影《小时代》每一部都被批评,毫无长处,却依旧保持着高票房,高话题度,吸引无数人去看,去吐槽。我成为了其中一员,坐在漆黑的影院,看着郭敬明笔下的人物疯狂地吵着、闹着、狂欢着——至少,有那么几秒的镜头确实打动过我。
被查出患了癌症的顾里穿着华美的礼服,孤零零地站在空旷的别墅里,对着硕大的镜子,摘下假发,露出斑驳的头皮。表面的完美与事实的残缺,华丽与丑陋,对酒当歌的友情与独自面对的孤独,在那一刻,显得如此地对比强烈。人生,不就是如此吗?人如饮水,冷暖自知。
网络上又出现了一个新词,形容一群人——隐性贫困人口。指他们在人前看上去经济富余,光鲜亮丽,追求生活品质,实际上每月收入捉襟见肘,没有存款。
看街拍,逛小红书,在社交平台上仿佛遍地的潮男、“小仙女”,人人衣着光鲜,一身最新款的奢侈品,用着贵妇级护肤品,似乎都不用上班赚钱,每天都在世界各地旅游,然后拍出美美的照片。它给你一种幻觉,似乎中国已达到物质文明高度丰富程度,引诱着你也去买超出经济能力的东西。殊不知,光鲜掩盖之下,有多少人如莫泊桑《项链》中的女主,要牺牲多少去还虚荣欠下的债。
网络年年有新词,不变的是空虚的内心追求体面的本质。我也试着攒工资去买高品质的产品,可并没有带给我想象的愉悦。原本应用在心理学上的概念——仪式感,被只为促销的商家用烂,整天忽悠着你冲动消费并非必要的东西。每月看着总是超预算的账单,即使手上用着奢侈品,它也并不能助你成为真正的“富人”——精神和物质层面皆富裕之人。
疯狂地买了一堆化妆品后,带着完整的妆容面对镜子,迟早面对的还是那个原本的你。
我们不断在身体上附加外物,为的,或许只是避免直面自己。直面自己,到底还是太残忍了。不可逆的自然规律,充满各种欲望的不完美的自己,虚弱和无力感,那涌上心头的恐惧……
有些人为了不直面而成了强迫症,终身不以素颜示人,或整容整得面目全非。人活着,真的好累。
工作以后越发不喜欢发朋友圈,工作相关更是少之又少,以至于朋友经常问我是否还在上班。
其实我也有经常编辑一些工作相关的图文想分享,然后又一个个字删掉,最后什么也不发。为了那些隐形的人设,有什么意思呢?
大学低调到可能很多同学都不知道彼此是同学,所以没有人理你。工作后则可以以领导的视野去看整个单位的工作。别人可能不认识你,但你站在领导旁边,就没人敢怠慢。若说值得发朋友圈立高大上人设的事也很多,甚至会有那么一刻沉浸在别人的恭维之中。但这些飘渺的东西终归是短暂的,每当思及此处便没了分享的心情,出口的都是抱怨之词。
归根到底还是对自己无法把握现实的嫌弃,越在乎身上华美的袍,越恨无法赶走的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