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寒易去,一湿难除」,湿性黏浊,如油入面。湿邪过重会招来脂肪肝、高血压、肥胖……
湿邪不去,吃再多的补品、药品都如同隔靴搔痒,隔山打牛。去湿气邪毒,刻不容缓!
湿气是怎样形成的?
第一:常食寒凉或喝冷饮伤脾阳,一下把阳气给伤了,阳气是控制水湿的,结果水湿控制不住,湿气越来越重。
第二:现代人空调吹得多,中医最重要的原则是天人相应,我们的身体会随着季节不同有变化,本来夏天应该是热了,皮肤开泄了,肺主皮毛,毛孔开张,汗就出来,肺气会使得津液往外走。肺主水,结果它又没办法运化水了,水湿很多。
第三:要锻炼身体。要晒太阳,要出汗(当然锻炼要有度)。现代人运动的机会太少,我们现在很多人怕出汗,其实出汗正是身体气血运行,排出湿气的一个途径,尤其是孩子,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室内,很少有挥汗如雨的机会,其实这样不利于水湿的排出。
人体湿气重,常出现困倦欲睡,舌苔厚腻,四肢关节酸痛沉重、屈伸不利,胸闷腹胀、食欲欠佳,大便溏稀或黏腻等脾胃虚的症状。
脾运化水湿,脾失健运,水湿代谢不出去,停留到体内形成水湿或痰饮,形成水肿或肥胖。
头脸油腻,脸上长痘、长斑以及女性的一些妇科病如白带异常,瘙痒也与湿气有关。
这个时候要注意为自己排除湿气,并做好预防工作,祛湿防病身体才健康。
如何祛湿?
1、适当午睡劳逸结合
很多上班族因为工作的原因,几乎不睡午觉,殊不知,睡好午觉能让我们的身体更轻盈,更精力充沛地投入下午的工作。过度劳累容易耗伤气血,气血不足会进一步加重水湿内停。此时仍然昼长夜短,有的白领经常晚上加班,非加班人群也会吃宵夜、适当娱乐,夜生活延长。因此,夜间睡眠时间往往不足,午睡也就更加重要,需要特别注意劳逸结合。
2、背部刮痧,散热祛湿
容易受风的部位通常是人体背部的上1/3,也就是肩背区域。背部刮痧可以使毛细血管的活性增加,更利于身体散热祛湿。
具体操作方法是:使用刮痧板或瓷勺蘸少量精油或橄榄油以起到润滑作用,从背部沿脊柱从上往下单向地刮,再沿着距离脊柱1.5寸宽的地方从上往下刮,然后再选择距离脊柱3寸的地方,以同样的方法由上往下刮。大概每个区域刮5-8下即可。
3、膳食调理,健脾利尿
可以选择多吃一些健脾利尿的食物,比如苋菜、扁豆、冬瓜、薏仁、绿豆、西瓜等。苋菜梗性凉味甘,它富含易被人体吸收的钙质,也有解毒清热、通利小便、补血止血的作用。扁豆有滋补强壮、补脾益气、消暑化湿以及利水消肿的功效。薏仁是一种营养平衡的谷物,因其容易被消化吸收,有促进新陈代谢和减少胃肠负担的作用,可以健脾除湿、增强肾功能。
4、少摄食盐,助肾排水
排水还应少吃食盐,人体摄入的盐分主要通过肾脏排出,当食盐太多或肾脏有病变的时候,就不能及时将摄入体内过多的钠排出。血液中钠离子浓度升高时较多的水进入血管,极易产生水肿。若无明显排汗过多的情况,夏末仍应低盐饮食。特别是中老年人食盐摄入应少于普通人的摄入量,有肾脏疾病的人群更应严格控制食盐摄入量。
5、艾灸养生,祛湿补阳
艾灸疗法是传统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有开郁、祛湿、补阳气的作用,特别适合祛湿。
艾灸取穴
1.关元穴:
位于脐下3寸,为养生保健强壮的要穴。长期施灸有调理气血、补肾固精等功效。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灸20-30分钟。
2.命门穴:
位于人体背后第二腰椎之下与脐相对,是人体生命力的中心,为元气“住宿”的地方。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灸仪灸疗30分钟。
3.中脘穴:
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灸仪灸30分钟,能有效缓解胃部疾病的各种症状。
4.足三里穴:
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灸仪灸30分钟。
5.丰隆穴:
小腿外侧的中点,肌肉较鼓起的地方,这个是祛湿较好的穴位,每日用艾灸仪灸30分钟即可有效健脾化湿。
6.解溪穴:
脚背、踝关节活动的凹点。这个穴位是全身祛痰湿的穴位,对解除下肢的水肿效果较好,每日艾灸15分钟。
健康快乐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