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2年1月第1版2014年6月第1次印刷
(原写于2016年4月1日,有删改)
对于苏东坡,最喜欢他写的五首词:“老夫聊发少年狂”、“十年生死两茫茫”、“大江东去浪淘尽”、“明月几时有”、“莫听穿林打叶声”,当然我也只会背诵这五首。每首词都很经典,都很美。反正我的文辞永远也不会优美的,确实没那才,不是练习就能够达到的。“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悼念亡妻的这几句,写得特别凄美、有意境,也许,比起朝云,王夫人与苏轼更是精神上的伴侣吧。“回首向来萧瑟处”时,我也希望自己能够有类似“也无风雨也无晴”这种心境。无论是杜牧,还是苏轼,对周瑜都是类似一种赞美的情感,后世对周瑜的贬斥,也许是始于《三国演义》?现在先存疑着。
苏轼比较注重养生,如果没有卷入政治的浊流之中,也许他可以至少活20年吧,这也许也是为民文人的一种宿命吧,混世中试图力挽狂澜,终以遗憾离场。
林语堂似乎非常不喜欢王安石,也排斥王安石变法,他甚至认为王安石的变法导致了宋的灭亡(除非我理解错误)。对于王安石变法,上学那会,历史书上对此评价还可以的吧,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直接原因是保守势力的反对等等,因司马光属于保守势力,连带着我曾经一直对他挺反感的。不知道现在课本上是怎么写的了。不过,现在的想法毕竟与以前不一样了,凡事有所保留,毕竟历史没有真相。我们这些后人是间接的旁观者,不一定会“清”,当局者们可能会“清”,也可能更“迷”。王安石变法中的一些措施,也是经过小范围(针对全国来说)的实践的,是可行的,有时,政策出发点是好的,执行起来就乱七八糟,终究还是人的问题。最高当政者清明、正直,并不能保证下面的都是这样,好的品行很难“上行下效”。“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当官不是为了公共行政,是为了升官发财、有美女、风光有面子等等,这话虽出自宋人之口,但似乎古代人一直就以这种思想为指导,一旦有功名了、当官了,鸡犬也能跟着升天了,然后就是相互勾结,形成官僚利益团体,即使是在所谓“明君”当政时期,这种情况也是存在的。纯粹为“公”的人,要么会被踢出朝政,要么会成为各官僚团体斗争的工具,没到万不得已,最底层该怎过还怎过。当权者空话说多了,满嘴的“为公”,顺带把自己也给感动了。现在在看《社会契约论》,第一遍没怎么明白,现在开始第二遍了,不过估计应该还是不会怎么明白的吧。写这些政治论述的人往往不是真正的政治人,一定程度上算是理想主义者吧。
最后以几句空话结尾:有些东西,即使历经几千年了(从父系氏族社会起),还是老样子,与其遮遮掩掩,自欺欺人,不如直接承认,承认不好,才会努力使其更好。做人也是这样。对此,懂的还是懂的;不懂的,还是会不懂,或者装不懂。就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