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奔着男神去看了《明月几时有》,我彭果然没令人失望,嬉笑怒骂,身手不凡,虽然一眼不合就开枪,但是完全无法阻碍他帅得闪闪发光,同行的小伙伴纷纷表示被迷住了。久石让的配乐也非常棒,跌宕起伏之中不乏轻快,让那些生死时刻也不再仅仅是沉重,很好地呼应了片中大时代下小人物的喜与悲。
整部片子最令人诟病的可能是后面三条人物主线略显松散,个别人物的出现意义不大,但是看完以后心里却久久难以平静,大概是导演许鞍华表现抗战的手法与角度实在是不同以往,让人有些别样的感触与思索。
影片中不乏泪点,特别是方姑决定放弃救母的那一段,周迅的演技可以说非常厉害了。当然方母的那一句“死不要紧,不要连累队友啊”更是引发全场爆笑,比那些所谓喜剧片中生搬硬套的段子,不知道高明了几个段位。
影片讲述了日军占领香港时期民众抗日的故事,但是并没有塑造高大全的人物形象,也没有太令人热血澎湃血脉贲张的情节,甚至影片结尾之处,方姑与刘黑仔相约“胜利后见”,镜头却从当年黝黑的深夜过渡到了如今高楼林立灯火辉煌的维港,两个人后来到底有没有再相见也无从知晓,让人怅然若失。
可是细细想来,也许这正是导演想要表现的,那就是大时代下小人物的沉浮,比如由一位小学教师转为地下工作者的方姑,斤斤计较却冒险送情报最终牺牲的方母,身手与智慧皆不凡又颇具江湖义气的刘黑仔,打入敌人内部,凭才情打动日军将领暗地里传送情报的李锦荣,每个人都有他们的故事,每个故事也都有打动人心的地方,不过几条主线看上去联系不够紧密,甚至有些松散和碎片化。
但是,当那个曾经的游击队小信使,如今年迈的出租车司机彬仔,讲述完他们的故事,启动了出租车缓缓离开之时,我却真真切切感受到了那段香港民众抗日的历史,也许不似大陆正面战场般惨烈,也没有像董存瑞、黄继光般妇孺皆知的事迹,大部分斗争者的故事如今似乎都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没有里程碑式的、决定性的影响。
但是我总想起,方母试图阻拦女儿去做情报工作时,说,打日本鬼子,不差你这一个。可方姑边下楼边说道,如果都像你这么想,就没人去了。
也许这正是这部影片最想表达的,没有大喜大悲,没有壮怀激烈,有的是虽然知道自己平凡渺小,但是依然敢想敢做的信念。
波澜壮阔的历史洪流,正是由千千万万这样普通的民众组成,他们有勇气也有怯懦,有坚毅也有纠结,有目空一切也有牵肠挂肚,有家国情怀也有儿女情长。
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英雄主义,纵然不够轰轰烈烈,荡气回肠,但是自有细水长流的力量,如皓月当空,纵使弯如细钩,远不及太阳般光芒万丈,但如水的月光依然可以照亮夜行人的路,抚慰漂泊游子的心。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明月几时有》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别样的解读历史的角度和反思当下的路子。像是陶杰在《杀鹌鹑的少女》中的一段话:
“当你老了,回顾一生,就会发觉:什么时候出国读书,什么时候决定做第一份职业、何时选定了对象而恋爱,什么时候结婚,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口,眼见风云千樯,你作出选择的那一日,在日记上,相当沉闷和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现在回想起来,那些曾经做过的选择,确实改变了自己人生的轨道,对自己的影响是巨大的,比如决定了读什么专业、留在哪个城市、从事什么工作、过什么样的生活,正如方姑接过刘黑仔手中的眉豆糕,决定从事地下工作的那一刻,她的命运,她母亲的命运,都因此发生了剧变。尽管方姑也好,我们也罢,所谓的人生剧变在历史洪流中似乎都细微到难以察觉,但是再汹涌的洪流也都由千千万万这种细微的变化汇聚而成。
我们绝大多数人可能都只是这大时代下不起眼的小人物,但是却并不应因此而妄自菲薄。过好当下,敢想敢做,顺应历史的潮流,也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坚强又温柔、勇敢又慈悲地活着。要意识到我们人生的涓涓细流,是自己的全部,也是浩瀚历史长河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夜空如钩的弯月,和那点点繁星,即便光芒微不足道,汇成闪闪发光的夜空,乌云便也不再能轻易遮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