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上有一条个性签名,“冲动反击了别人,但也伤害了自己。”这句话是2018年4月14日写的,保留至今。我想让他时时刻刻警醒我,做事别冲动。
那件事记忆犹新。那一年那一天,按照统一安排组织全体教师去植树,因有事安排其他人去领了任务并开始植树。一切都很顺利,下午快六点时任务基本完成,等待验收返校。
“你们的任务没有完成,这部分也是你们的。”一领导说。
“我们的任务全部完成了,不信你数数”,我说到。
“数量确实没错,但你们干了其他单位的,自己的没有完成。”
几百人的工地,我们在争论。最后我还顶撞了他几句,“分工的时候为啥不讲清楚,你们指导干活的也为啥不提前说一声,现在都快收工了你们才说呢?”
大话也说了,脾气也耍了,最后带头组织大家又干完了剩下的那部分,组织收工。
晚上躺在床上,想起这件事,有点懊悔。责任不在那位领导,在替我领任务的老师,他没有听清楚。我给领导留言道歉。辗转反侧后在QQ上写下了“冲动反击了别人,但也伤害了自己”。这么多年,我常常回想起这件事。
戴尔.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写到,要想赢得争论,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永远都不要争论。做事时尽量不要和别人发生冲突。
读到这,又使我想起了那件事和上学期的两件事,我虽然经过激烈争论赢了,此时想想,还是我输了。因为这种胜利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对方并没有发自内心地认可我。
每年都会对考核细则进行修订,今年也一样,只不过起草的任务换人了。她经过长久思考,统筹其他学校的做法,拿出了初稿,也和我进行了些许沟通,我也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因为她将部分条款进行了颠覆性修改,所以建议她进行带入性核算比较后再进行会议讨论。
临近考核了,突然有天通知开会,去却是说要讨论考核方案。讨论到最重要部分时,大家的分歧出现了,争论的不可开交。时间已过12:30了,早过了吃饭时间,可我们还是没有定论,谁也说服不了谁,且好多人都听得一头懵水。
“没有经过认真带入性核算,或者还没有想好能不能不要急于讨论。”
“就是因为我想不出来了,才让大家集思广益。”
“那就先私下个别人讨论一下,等有成熟方法了再上会集体讨论。”
“没有时间了,今天必须要有结果。”
“没结果的事,还讨论什么,快吃饭走吧!”
在一片吃饭吃饭声中,结束了此次会议。最终新方案流产了,夭折在了襁褓中。
事后想想,是我错了,是我急了,先入为主的思想主导了我与领导的争论。领导要实现自己的“治校方略”首先得从考核方案的修订开始,是我阻碍了她工作的进程。也许是我不愿意去理解她的想法才引起的争论吧?林肯说,伟人是不会把时间浪费在争吵上面的。而我往往都是这样做的,美其名曰,真理是辩论出来的。如果双方都能让一步“换个时间再讨论这个问题”,是不是双方都有更多了的时间去思考呢?退一步海阔天空。
期末考试由于监考的意见不一致,又当面说了自己的想法,却否决了领导的安排,让她下不了台。虽然采纳了我的意见,看着她整天不高兴,我也很难受。杀敌一千,自损三万吧。
争论永远都不会化解误会。
争论可能是善意的,但也会伤害别人;冲动是魔鬼,一定会伤害他人。
前几天看到儿子小学时写的作文《我的爸爸》,他说我的爸爸是一个爱记仇的人,因为我一犯错,他就说,今天我们新帐旧账一起算。
争论、冲动有时候就会让我们有“新帐旧账一起算”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