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和方法的统一
为什么学科内容和方法应该是统一的?
(1)其实教材本身在编排过程中就已经完成了有序化和方法化,它本身就包含了方法。
(2)教材标志着学习的结果,而不是提供学习的起点(儿童学习的起点是他已有的经验)。教学方法意味着安排处理学科内容使其得到最为有效的运用。因此不可能存在脱离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比如弹钢琴的方法就是井然有序地使用琴键。这种秩序感必然是在弹钢琴的活动中才有意义。进一步说,方法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运用某种材料的有效方式。从经验形成的角度讲,经验就是一个过程,即对所尝试的事情与所承受的结果之间的种种联系进行领悟的过程。如果不考虑控制这一过程所付出的努力,那么学科内容和教学方法就不存在什么区别。在从事娴熟而流畅地活动的时候——如溜冰、谈话、听音乐——都不能使人清楚的意识到运用方法和材料之间的界限。
方法不过是为了某种目的运用某种材料的一个有效的途径。经验作为洞察所尝试的事情和所承受的结果之间的联系,这是一个过程,撇开控制这个过程的进程所作的努力,教材和方法并无区别。
经验并非心智和自然界、主体和客体、方法和材料的结合,而是一种无数力量的继续不断的相互作用。
把方法和教材孤立起来会产生一些弊病,一忽视经验的具体情境,如果没有供研究的实例,就不能发现方法。方法是从观察实际发生的事物引申出来的,目的在使这件事以后发生时结果更好。二,脱离教材的方法,三使学习活动本身成为一个直接的和有意识的目的。四,在心理和材料分离的概念影响下,方法往往成为枯燥的常规,机械地沿袭指定的步骤。如儿童被要求背诵某些数学公式,乘法口诀表等。
二、一般的方法和个人的方法
一般的方法指的是,长期积累下来的、相当稳定的用来取得成果的方法。并且为过去的经验和理智的分析所认可的方法。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也有一般的方法,对学生而言,在于变成许多方法的主人,把别人的方法变成自己的方法。
即使是最一般的方法也与规则之间存在根本的区别。规则是行动的直接指南,一般的方法则是通过他给目的和手段提供启示而间接起作用的。换句话说,一般的方法是通过理智起作用,而不是通过服从外在强加的命令起作用。即使拥有熟练技巧的工人,也不能保证能够创造出艺术作品来,因为艺术作品依赖富有生命力的观念。例如,王羲之是个勤奋的书法家 ,他在兰亭集合或喝了酒,睡醒之后,创作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写完之后,连他自己都很吃惊,自己的作品写的那么好,之后他又连续写了几遍兰亭集序,但都不满意。也就是说你即使掌握了书法的一般方法,你也很难完成一部顶尖的书法作品。
如果老师运用这些方法而置自己的常识与不顾,对自己必须要应对的情形也不了解,那么他用这些方法比不用更糟糕。但是,如果他把获得的这些方法作为思考的工具,这些方法就发挥了建设性价值。总之,一般经验到底成为束缚还是正能量,取决于个人对方法的反应,取决于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合理地利用一般性方法。用杜威的话说就是“别人在类似的事例中所采用的标准化的或一般的方法,特别是已经成为专家的那些人所用的方法,这些方法的提出有价值还是有害,要看它们所使人作出个人的反应时是更加明智,还是诱使他不去使用它自己的判断。”
三、个人的方法的特征
直接性、虚心、专心和责任心
第一,专注于材料本身;第二,虚心接受各种各样的建设性建议,保持进步的空间;第三,专心,是兴趣和目标一致;第四,责任心,就是自己的各个步骤,并承担后果。
所有这些(直接性、虚心、专心和责任心)都可以称之为理智的全面性。理智的全面性就是对一件事情进行彻底地了解。要做到这一点,就要靠细节所从属的目的的统一性。理智的全面性体现在阐发目的的全部意义的坚定性上,而不是体现在关注外部强加的有指导的行动步骤上。
本章总结:方法就是经验材料最有效地和最有成果地发展的途径。因此,方法从观察经验的进程得来,在这种经验中,个人的态度和举止与所学习的教材之间,并无有意识的区别。认为方法是某种孤立的东西,这种设想和心智及自我与事物世界隔离的观念相联系。这就使教学和学习成为形式的、机械的和强制的。虽然方法是个别化的,但是由于从先前的经验所得来的智慧储备,由于有时所学习的材料具有普遍相似之处,所以对完成经验的正常进程可以辨别出若干特征。用本人的态度来表达,优良的方法有以下几个特征:直截了当的态度,灵活的理智兴趣或虚心的学习意志,目的的完整性和承担包括思维在内的个人活动后果的责任心。
2018/2/18
PS:简书大学堂无戒90天挑战训练营打卡第4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