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说过:“不加选择的知识冲动,正如不分对象的性冲动,都是下流的标志。”
而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哲学家亚里斯提卜也说过:能够摄取必要营养的人要比吃得多的人更健康,同样,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了有用的书的人。
今天,我忍不住隔空对这两个歪果仁默默地点个赞。事实上,在提倡全民阅读、打造书香中国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着去读书。然而,大多数人一本书接一本书地很快读完,又迅速忘掉。还一边感叹着,老了老了,记忆力像金鱼一样差了。
其实,读完大岩俊之的《实用性阅读指南》,你就会知道,一本书的80%的重点,只占全书篇幅的20%,能否迅速get到这20%,牢牢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储备,并利用于实践,就是会读书者和不会读书者的区别。
作者大岩俊之,日本人。比较有喜感的是,他原本并不是一个特别爱读书和会读书的人,他开始逼迫自己读书,源于30岁后的某一天,想创业的他偶然看到一句成功学鸡汤:“成功人士皆为读书家。”于是在一年内,大岩俊之读了300本书,平均不到一天半的时间,就读完一本。
富兰克林说过,在读书上,数量并不列于首要,重要的是书的品质与所引起的思索的程度。这句话用在当年的大岩俊之身上,毫无违和感,因为,他确实都没有记住。痛定思痛后,大岩俊之开始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阅读方式,他参加了读书讨论会,每本书都认真记录读书笔记,在他的坚持改变下,他终于成了一个合格的读书者,也获得了意外收获,成为了一名培训讲师,实现了自己的独立创业梦想。
在大岩俊之的《实用性阅读指南》里,你会看到这样一条清晰连贯的读书方法论:
读书的正确前提是什么?
如何深刻地去读一本书?
如何牢记读到的书中内容?
一本书读完后如何运用到实践中?
首先,读一本书,要讲求“效率”二字。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商务类书籍又不像小说,没有三步一个桥段、五步一个爽点那么吸引人的情节,所以如何高效阅读,就成了必须。
如何有效率地读书呢,第一是要务必确认,你读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一定要带着“功利心”去读书,明确看一本书的目标,将目标作为自己的内在驱动力。你是想打发无聊?还是想学习技能?又或者思考人生?以消遣为目的而读的书,大多也不会记忆深刻。只有抱着一定的目标,才能有动力去读完一本书,并且根据自己的目的,有选择地去筛选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比如我拿到这本《实用性阅读指南》时,就问自己,读这本书,我想收获什么?答案是,写书评的我,需要在很短时间内,又快又准又狠地get到一本书的精华,有没有方法可以提高我的阅读效率?怎样迅速圈到重点?正是带着这样的问题,我认真读完了这本书。所以,确定一个目标,是读书的前提。
其次,快速找到占据80%重点的20%。一本书80%的重点,只在它20%的篇幅里,想要有效率地阅读,你需要学会快速找到这20%的篇幅,并且摘取这些内容里能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的重点。目录,可以帮你快速抵达你感兴趣的part。
一本书的目录,就像是剧本的大纲,你能看到它的大致框架是什么,包含了哪些部分。它又像是一部CT机,你透过它,能看到整体的同时,又能了解到你关心的部位状况。
诚如我国天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所讲,抓住自己最有兴趣的东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
有效率地读书,正是正确读书的前提。
第二,如何深刻地去读一本书?边读边做笔记。
what?我又不是学生,看一本书还要做笔记?看到这里,你内心的OS一定是这样的。可是大岩俊之这本《实用性阅读指南》告诉你,做笔记,做高质量的笔记,很重要。
为什么要做笔记?
这世界什么事情能让你深刻?答案是“亲身参与”的事情。“参与感”很重要,读书也是如此,只有你的思想与作者的思想产生联动,才能真正领悟到作者的本意,或者升华了作者的原意。
之所以要做笔记,就是因为做笔记的过程,能加深你对重点内容的理解,让你不仅仅快速理解作者的思想,并且能举一反三。
举个例子,在阅读的过程中,看到某个方法,你是不是会突然灵光一闪:这个我可以运用到工作中的某个地方呢!
这个时候,我不友好地提醒你一句,如果这一秒你不翻出笔快速记下这一瞬间的想法,这个乍现的灵醒点子,可能就在信息爆炸的下一秒,永远从你脑子里消失不见了……
而且,做笔记有助于提高后期重复阅读的效率。有意思的是,同样一本书的同一个地方,你再一次重读时,有可能发现,你当下的想法,和之前记录笔记时的想法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你会发现,原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世事的打磨,你的思想竟会改变如此之大?所以,千万记得做笔记,它会成为你心路历程的一部分。
怎么做笔记?
一般人做笔记,会用到的方法是什么?划线、画五角星、画各种标志,在重点部分写上自己的感悟、折页等等……各种留下标记的东西,以便反复阅读的时候,更有侧重点。但是,如果有一天你想迅速翻看到自己需要的某一要点时,你需要手动翻多少次才能找到?
大岩俊之提了两个很不错的记笔记的方式,第一就是运用笔记+便签贴的方式。
在你认为对你学习工作很有帮助的重要页,记下标记或者感想后,你可以贴上一个便签贴,写上这一页内容的关键词,如“二八原则”,并将其他重要页目的关键词用不同颜色的便签贴展现,如“输出法”、“smart 行动目标”等。
这样带有关键词的便利贴就像索引一样,当你再次拿起这本书时,能通过便利贴很快回忆起书的重点,而且迅速找到你想再次捡起的知识点。
第二个重要记录笔记的方式,也是作者重点推荐的,就是思维导图的运用。
思维导图近些年在各行各业都被广泛运用,学会制作思维导图可以让你提炼问题的关键点,并且激发你的发散性思维,寻找到问题的不同解决途径,发现多种可能性。
具体到如何制作一本书的思维导图,你可以先在A4白纸上画出一本书的样子,然后在它的周围画出几条主干线,沿着主干线写下几个关键词,如阅读目标,总结感悟,实践方法,问题解决等,每一个关键词又可以延伸出几条深层次问题或解决方式……通过思维导图制作,不断发现更多运用空间,进而达到对一本书深入思考、吃透的目的。
当然,思维导图的制作,建议在一本书通读之后,再进行。你可以在快速阅读的过程中,思想不停运转时,将对重点项的感悟、认同抑或是不敢苟同的念头,一一随手记录下来,心中有丘壑,再去勾勒思维导图。
第三,如何牢记书中所内容?
八月份开始,为了系统锻炼写作能力,我高价买了六本书。由于理论书极其乏味,于是乎,我到现在才读完了两本。更悲剧的是,读完两本书,我花了一个多月时间,忘掉它们,我只用了一星期……
在我接触大岩俊之的《实用性阅读指南》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渐渐找到了加深记忆的方法。
在作者给到的众多方法中,我最认同的除了丢弃80%的内容,重点阅读20%外,还有两种方法:
第一是以向他人复述为前提;
高中时代我的英语成绩比较好,有一次考完高分后,同桌贿赂了我一包牛轧糖、特别谄媚地求我给他分享一些做阅读题的方法,我很不好意思地说自己做题全凭语感,没有什么系统的方法,然后眼睁睁地看着他当着我的面掠回了牛轧糖。事实上我真不是谦虚,而是压根不知道怎么跟他讲。
后来的某一天,我突然想明白了这个事情:如果有些问题看似你能解决,但是并不能将方法传授给别人,其本质在于你自己并没有完全理解和掌握它。
读书也是如此,特别是对于方法论类的书籍,如果你不能很好地转述给别人,那就说明你没能够掌握。
对此,作者的建议是,读一本书,要抱有有意识地向别人输出的念头,读完后你可以做到向别人讲出来,或者写出来分享给他们,这样你才能真正记住书中讲了什么。
第二是带着感情阅读,也就是和作者共情。
越平淡越容易遗忘,任何事物都是如此。对于读书来讲,能让你记住的,最先都是触动你内心的。
很多人读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都会觉得俏皮暖心,很多时候都是会心一笑,可是其中具体写了什么事往往记忆不深刻。但是相信大多数人不会轻易忘记《哭泣的骆驼》那篇故事,美丽善良的沙伊达失去了英勇的丈夫,还被别人凌辱至死的悲惨遭遇……
感慨、欣喜、悲哀、愤怒等等,我们的情绪波动时,更容易将那一刻的关联记忆储存进大脑里。所以,读书时,刻意调动自己的情绪,能帮助你加深记忆。
第四,如何将书中的内容付诸实践?
“读过很多书,知道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这句扎心窝子的话,并不假。
其实,读再多的书,看再多的道理,不去做,都是枉然。践行,才该是知识的宿命。
如果读完一本书,只是记住了其中的理论知识点,并不去实践,不去检验是否能真的给自己带来改变,书很容易沦为夸夸其谈的空壳。
大岩俊之推荐用SMART法则来付诸实践。当你读完一本书后,回头去看看自己读这本书的初心和目的,设定自己可行的行动目标(要做到什么?多久之内实现?实现多少?),并且尽量用数字具体化这些目标。
假设我想通过读这本《实用性阅读指南》后实现高效阅读,那么我的行动目标可以这样制定:两个月内,读8本书,写8篇书评➕2篇书单稿。
SMART方法能让你设定切合实际的清晰目标,有效展开行动。
所以,选出你最想做的一项,马上开始行动,是对读自己读完一本书后最好的交代。
读书不仅要有效率,更要有结果。
掌握一本书的大纲和结构层次,快速找到有效的知识点,是效率的基础;以向别人复述为前提,一边读书一边记录笔记,制作思维导图……使尽各种手段牢记书中重点,是学习的方法;最终通过学到的知识,设定行动目标,完成实践,是读书的最佳结果。
因此,大岩俊之的《实用性阅读指南》,值得每一位边读边忘的人、盲目阅读的人、想有效读书的人用心阅读。
——《无戒365训练营第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