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面对楚国的衰败,屈原选择用生命祭奠。古往今来,诸多人杰皆为人生理想奋不顾身,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是否意味着,我们要不顾自身力量去做认定的事情呢?
不可否认的是,“知不可为而为之”能拓宽个体的界限,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源动力。马斯克以把人类送上火星为梦,看似遥不可及,但在经历数十次爆炸,研究成果灰飞烟灭后,终是极大地推动了航天事业的发展。而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勇气与崇高的精神境界,体现了个体强大的内驱力。前有鲁迅、陈独秀等文人为解放国民思想呕心沥血,后有戍边战士张开双臂以渺小身躯抵御千百外军。他们或胸怀济世之志,或坚守个体高尚的精神价值。即使黑暗的时代环境压迫,即使个体力量渺小如蚍蜉撼树,就算结局依然明了,他们仍坚持为理想挥洒血泪,这种精神感召让人敬仰赞颂。
然而,有些认定的事是肤浅的。或是浮于物质的丰富或短暂的快感,或是只为个体私欲而无视他人利益。这些认定之事是不值得去做的,往往会让人陷入偏执的境地,不择手段。守财奴葛朗台一生认定了金钱,一毛不拔,全然不顾女儿与妻子的生活,抛弃了亲情友谊等所有人生美好的内涵,至死仍攥着黄金,讽刺至极。这种不顾个体力量的追寻,只能体现精神的贫瘠,视野的狭隘。惟有精神的丰盈才值得以毕生精力追求,这是人生持久满足感的源泉,更深刻厚重的意义。
但就算是崇高的理想,往往在实现过程中也是充满坎坷,不顾自身局限的追逐只会陷入盲目的境地。失去现实基础的理想如水中浮萍、空中楼阁,虚无飘渺,无所依托。尼采有言:“人的情况和树一样,越想升向高处、明亮处,根就愈向下,向泥土,向黑暗处。”我们向往光明,便须向下扎实根基,强化个人的能力、阅历和思想深度,不能让理想变成一时之任性意气,否则理想变空想,便没有任何实现的途径。罔顾时代大背景的追寻也往往会让个体走向幻灭,令人悲哀。
不过对自我有清醒认识,扎根现实并不代表失去硬气,面对人生中微小的阻力便止步不前甚至顺势退缩,因为反抗本身正是一种意义。即使注定无望也坚持反抗的人,他们的命运是属于自己的,正如加缪《西西弗神话》中所阐述的那样。相比于对命运逆来顺受的人来说,
每个为了梦想奋不顾身的人都是幸福的,因为他的人生是自由而充盈的。
因此,“知不可为而为之”不是对物欲私利的偏执追求,不是不切实际的飞蛾扑火,而是告诉我们在必要的时候,需要一种敢于抗争,为高尚理想孤注一掷的勇气。而在这之前,首先要明晰自我,找到适合自己毕生追寻的对象,选对内修,再为认定之事脚踏实地地前行,忠贞不渝。不要畏惧跌倒,不要害怕失败,因为意义就寓于寻觅的过程中,或许这比最终是否抵达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