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给我打电话向我倾诉:“我儿子,又被老师罚抄写《小学生行为规范》,所有学生都走了,就剩下他一个人。看到我,一下子扑到我怀里,委屈的说:‘妈妈,我讨厌数学老师,再也不要上数学课,讨厌数学。’”
她儿子上小学三年级,很聪明,数学成绩也很好。每次做作业,几分钟就做完了。孩子小,注意力也没几分钟。一会儿就坚持不住了,开始说话。老师就让他抄写《小学生行为规范》。起初两遍,现在十几遍。
老师一开始给她说明了情况,她同意老师的看法,儿子的确没有尊重老师,扰乱了课堂。这种行为应该纠正。
惩罚,通常能制止不良行为,确实管用,并且简单易行,几乎对所有不好的行为屡试不爽。
在传统的观念里,对于老师或家长,他们需要权威,有震慑力,使其他类似的行为消失在萌芽中。这也成为很多老师或家长经常用的手段,简单,有效。但他的杀伤力也不小,正如朋友的孩子。
我们可以将孩子不好的行为转变成有所贡献的行为。
我们可以让孩子擦黑板,倒垃圾,或者上课教其他孩子一些没有掌握的知识。也就是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他感兴趣的事情。这样孩子也很开心的完成,老师或家长也不必为此而头疼。
有的老师不愿意把不良行为转变为有贡献的行为。因为他担心这会奖励不良行为,并且会鼓励孩子继续他的不良行为。
他们错误的认为:为了让孩子做的更好,就得先要让他们感觉更糟。他们可能更看重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而不是从自己的行为中学习解决问题的办法。
事实并非如此。孩子把多余的精力都用在他感兴趣的事情上,乐此不疲的努力着,他能从里面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也就没有功夫捣乱了。
孩子是上帝赐予我们最珍贵的礼物。让我们在他成长的路上,一起用正确的,充满真爱的管教方式,给我们的孩子一个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