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流浪记》读后感
这本书是台湾的吕正惠教授写的,读后思绪万千,一个听西洋古典音乐的人,居然在听了诸多的乐曲后写出了一本杂文,而且读来让人新意顿生,如同有一股清泉流入了心田。
音乐是如此的神秘,我早就感触到了呢?我也曾经在夜深人静时听音乐听着听着就流泪了,我也曾听着听着就如同进入了那个让人神往的地方,尤其是缠绵而抒情的小提琴曲,钢琴曲更能让我产生共鸣,它更能发泄因遭遇不同的挫折而受的伤害,让那受伤的灵魂得到母亲般的温暖的怀抱。
作者在《倾听流水与森林的声音》----西贝柳斯与布鲁克纳的孤独形象。这章里这样描写到:“。。。。。。在我最痛苦、最孤独而无告的时候,我每天守着西贝柳斯,我渐渐听出各种风声:那是在北国,冰雪覆盖的大片原始森林,细细的风吹于其上,声音短促而细微;继而风势悠长,众树曼吟;接着狂风大作,整片林木随之挣动;然后风静树止,天地悄然。
西贝柳斯独自漫步于原森林中,有时从头到尾只听到细碎的风声,那声音不成曲调,也无雄音壮语,不像出啜泣,也不像心碎,凄清无比。每次听完这首第四交响曲,我都要怅然良久,想向西贝柳斯说:你怎么受得了?。。。。。。。”
作者在其中一篇为《寻找巴赫》里这样说道:我觉得现代艺术家就是现代人的“代表”,他们都是“有问题的人”,每个人都在焦灼的寻找“意义”,每个人都在力求“不要发疯”,或者“努力发疯”,这真是没有办法的事。
据说古尔德演奏的巴赫可以医疗精神病。这是在推崇古尔德。其实老实说,巴赫可以让我们焦躁的心暂时回复平静。是我们自己“有问题”,所以我们听贝多芬、听舒伯特,是在寻求知音、寻求共鸣,而我们听巴赫,大概就是为了找到平静,这也许就是我深夜可以长久听巴赫的原因罢。
。。。。。。
看到这里,唯一让我很熟悉的就是我以前反复听过的巴赫的《爱的协奏曲》,听着这带着缠绵而欢快的爱的旋律,真的能找到当爱在经历了无多的见面时的激动、分别后难以抑制的伤感、期盼的眼神、难舍难分的惆怅后,如今他们手牵着手徜徉在黄昏的小河边回忆起这一幕幕时,是多么的美妙欢畅!
马勒、贝多芬、海顿、舒伯特、柴可夫斯基、李希特、海顿、莫扎特、柏辽兹、门德尔松、舒曼、巴赫、波里尼、肖邦、威尔顿第、比才、勃拉姆斯。。。。。。
这么多的天才的音乐的人物,都一一让作者在音乐里听懂了,他们的欢乐、他们的痛苦、他们努力过程的点点滴滴,谈何的不容易。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或多或少的有过挣扎的时刻,而往往就是这个难以逾越的时刻就改变了、扭转了人的人生。那个让我们释然的时刻也就显得多么的珍贵了!音乐的魅力就在于此!
这是之前写的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