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商家为了方便带孩子的父母,在店里为小朋友准备了玩具。
上周末在商场,看到一个小朋友用积木搭了一个围栏式的造型,这时候,另一个小朋友来了,好奇地拿掉了围栏上的一个积木。这个搭积木的小朋友瞬间不开心了,当第二个积木被拿掉时,他开始情绪爆发,大哭。家长见了也不太开心,说“你不要哭了”。店员也走过来,对孩子们说“小朋友要一起玩,不要抢”。这位小朋友听了,哭的更厉害了,一边哭一边开始尖叫……家长见控制不住,一边说着“你不要叫”,一边把哭着的孩子拖走了。
最近在读《如何让孩子自觉又主动》,我瞬间意识到,这个孩子其实被“防御性大脑”控制了。
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在书中做了一个比喻,把大脑比喻成房屋,有“楼上”和“楼下”。“楼下”代表了大脑比较原始的部分,负责一些最基本的神经和心理运作,包括强烈的情绪、本能以及一些基本的生理功能。“下层脑”运转得非常快,大部分时候我们根本意识不到它在工作。人在某些情况下,就会陷入“防御性大脑”模式,它会导致我们做出不假思索的冲动反应。
我们日常能够体验到的意识活动大多数都来自“上层脑”,它负责比较复杂的思维、情绪和人际关系。有了“上层脑”,我们才能够提前做计划,能考虑后果,解决难题,进行多角度思考,完成复杂的认知活动。
出生时,“楼下”的下层脑就建好了,而“楼上”的上层脑还在修建中,随着儿童的成长和成熟,上层脑逐渐完善。直到25岁左右,上层脑的建设工程才算基本完成。
当孩子情绪失控或无理取闹时,家长需要给孩子一点耐心,孩子的“上层脑”还没发育好,天然就比成人更容易陷入冲动反应。孩子的行为,其实在传递一种信号,家长需要做的不只是消除行为,更要在日常的互动中,帮助孩子建立新的习惯和大脑神经联结。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的一个重要角色,就是帮助孩子搭建一个更稳固的“上层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