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阶段,片段四
《非暴力沟通》R•阅读原文片段
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
第一步,在日常生活中,你觉得哪些事情没意思,却又认为自己不得不做,请将它们列在一张纸上。
当我第一次审视自己的清单时,仅仅是它的长度,就让我明白为什么我活得很不开心,我终于意识到,有许多事情,我之所以日复一日的去做,是因为我相信那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我清单上的第一项是“写临床报告”,我讨厌写那些报告,然而每天我至少要折磨自己一个小时,第二项则是“开车送小孩上学”。
第二步,列好清单后,向自己坦白:你做这些事情是因为你选择了做他们,而不是因为你不得不做,在你所列的每个项目前,加上“我选择做”。
当时我对这一步骤有些抗拒,我反复强调:“写临床报告不是我的选择!我不得不做!我是一个临床心理医生。我不得不写这些报告。”
第三部,一旦承认某一行为是你的选择,就填写以下的声明来了解你为什么要那么做:“我选择做____是因为我想要____。”
你在思考“我选择做____是因为我想要____”这个问题时,也许会像我考虑开车送小孩上学时那样,发现自己行为背后的价值取向——你在生活中看重什么。我确信,一旦意识到我们的行为所服务的需要,即使工作很艰苦,富有挑战性乃至举步维艰,我们也会从中得到乐趣。
I:
其实从原文解析,我们可以得知,我们所有的待办事项都可以分为两类:
一,选择做(带有主动性)。
因为这类事项一般是我们觉得容易完成,或者是完成后明显会对我们有帮助的。
二,不得不做(带有被动性)。
这一类事项,通常是具有一定难度,或者我们不能明显看出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任何事物存在都会有意义,只是体现的是隐性还是显性),觉得无意义的,但又源于一些客观因素,必须得做。
造成我们办事效率低,拖延,甚至影响自己心情不愉悦的,往往就是第二类不得不做的事项。
那如果想要改掉拖延症,让每天的工作生活都有序高效进行,且不会觉得过程苦逼。我们就应该把“不得不做”的清单也变成愿意“选择做”,把被动转变为主动。
我定义了四个步骤:
1, 列清单:列出所有清单。
2, 做筛选:筛选出“不得不做”清单。
3, 给暗示:在所有“不得不做”清单前面加上“我选择做”,从心理层面暗示自己,这是我主动的选择。
4, 寻好处:在每个清单下写出我做这个事情可以获得什么。(剖析出它隐藏的价值意义。)
A1:
作为一个拖延症+强迫症患者,对于列清单这个事情是又爱又恨。
因为我喜欢把需要做的事情无论大小都记录下来,这样就不会遗忘,也会比较有条理。
但经常又会发现,我每日清单里有很多事情当天并没有完成,眼看着后面事情越堆越多,心里的焦虑也会越来越大。
比如本周的事项里:①准备朋友生日礼物②每天完成拆书作业③联系客户a拿资料。④准备周四活动主持稿⑤参加社群活动。
这六项清单,到目前为止,①②③到现在还没有做完。
①是因为朋友生日还有一段时间,我又选择困难。
②是因为,教练给的最低要求是下周4之前完成所有作业就OK,并且最近的拆段我觉得有难度。
③是客户a不太有礼貌,经常不爱回我信息接我电话,本能反应不太愿意主动去联系。
这样看来,我总能给自己找出很多拖延和不做的理由,而这些原因对我去改善这个现象反而是没有任何实际帮助的。
那现在换一个思维:①我选择给朋友提前准备生日礼物,是为了避免到时匆忙随便挑选,朋友不喜欢,提前用心准备了,也能促进我们之间的友谊更深。
②我选择每天完成拆书作业,是为了我自己能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次学习中,参与多深领悟多深,这不是为了完成指标,而是帮助自己跟着教练步伐学习收获更多。每天准时完成,也能起到一个小组长的带头作用,鼓励到其它同学。
③我选择联系客户a拿资料,是为了体现我工作的积极性专业性,不带个人情绪色彩,也可以更好地锻炼自己的沟通表达能力,人际协调能力。
有了这些动力,我相信我就不会那么排斥做这些清单了。
A2:
学习了今天的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
我把下周已定清单,按照四个步骤,重新做了一下规划:
一,列清单:①请朋友c和d吃饭。②买台灯。③周一到周三完成训练营3阶段作业。④周末师门活动做年计划。⑤剪头发。⑥去医院看望朋友母亲。
二,做筛选:其中②③④是我不得不做的清单。
三,给暗示:把记录在app上的清单改成:我选择去买台灯等等。
四,寻好处:
②我选择买台灯,是为了让我书房光线更好,办公作业时舒适度更高,学习工作心情更愉悦。
③我选择周一到周三完成训练营3阶段作业,是为了能做好组长的带头作用,也为了有更多时间去跟教练和师父请教修改完善作业。锻炼自己独立拆书的能力。
④我选择周末师门活动去做年计划,这能让我尽快熟悉更多同门的伙伴,认识新朋友,也可以跟着大家一块儿学习完善自己的年计划,更好地去实施。
我相信这样重新去定义了我的清单以后,就会有更高的动力去主动积极完成。
So,Just do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