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知理论的普遍原则
1.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行为结果进行学习
【己】
我自己平时刷视频看到别人努力上进或是有好身材的时候也会生出“我要好好努力的”的想法。
后面提到的促进学习的方式,找特定的老师,同伴,学习班,我想部分原因也是在此。看到大家都这么努力,我也要努力。
记得以前看过Zack的微博(忘记是不是老师说的啦),要想让孩子好好读书,可以带孩子亲身去大学看看,这也是一种“变相”的激励,可能比讲道理更有用。
【育儿】
自己在家天天玩手机,就不要指望孩子认真读书学习了。
2. 很多学习行为并不外显,但却真实发生了
这个联想到第一课学习的定义,头脑里想法的改变也算是学习。
【育儿】 昨天跟孩子的互动刚好很契合这点。
晚上抱孩子回家,孩子做了一个动作我觉得很搞笑就笑了,然后她突然就打我头。
我马上放她下来,跟她说“我抱你,你打我头,我很生气,我不抱你了”。于是就牵着她的手回家了。
到家后,我把她抱到卫生间,问她“你是不是以为妈妈嘲笑你,所以你打我头?”,她点点头。我说“妈妈笑是因为妈妈觉得你的动作很搞笑,如果你觉得是嘲笑,妈妈跟你说对不起。你生气可以说”妈妈,你不要笑,我不喜欢你这样子”,但你不能打骂妈妈。你打妈妈,妈妈头很痛。”我又说“你打我,我很痛,我希望你跟我说对不起。”孩子就站在哪儿,不动,也不说话,也不肯说对不起。看她表情应该是把我的话听进去了,我也就没强求她说对不起。
晚上跟她读绘本《受批评也没关系》,她突然跟我说了一句“对不起”。
还有我想到孩子学说话,英语启蒙也是类似的道理,听多了,她不一定说得出来,但是会存在她心里。
最近经常观察都这种现象,比如教她用一样物体A去测量用一种物体B,当下她不会做,但是过几天就看到她用物体A去测量物体C。再比如前几天带她旅游下海玩,手臂有刺痛,我跟她说是被海蜇咬了,她不说话。等回家的时候,会跟外公外婆说被海蜇刺了。
【己】
我以前比较排斥电动车,觉得电池技术这块不稳定,队友说买电车我都不同意。后来出去旅游,打到的车几乎都是电车,跟司机聊了几句大部分都说不错,省油钱。我就改变想法了,支持队友买了电车。
其实我是一个比较固执的人,这件事让我思考,为什么我经常会固守一个想法?其实可以追根溯源,我一开始坚定的想法,为什么有这个想法?来源可靠吗?有充分的证据吗?
3. 认知因素影响很大
【己】
我以前觉得学习就是自己的事,所以跟学生交流不多。
但其实回忆自己读高中,老师关心的多一点,那段时间学习就会努力一点。这个是动机对学习的影响。这也提醒我要经常找学生聊聊,关心他人。
还有一个成长型思维我觉得也是蛮重要的。首先要相信,只要努力,一切都可以改变。其次,是在正确方向上的努力。
【工作】
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
我以前经常抱怨学生“都要考试了,怎么都不知道复习自己薄弱的环节”“每次背单词都是从头开始背,怎么就不知道把已经认识的单词划掉,直接从不会的开始背。”
直到有一次,我请教我们学校的体育老师,跑马拉松的话跑姿方面有什么讲究吗?他说”你可以看看马拉松比赛,看看世界冠军是怎么跑,怎么用力的”。我嘴上说好的,心理想”让我看我啥也看不出来啊,就看到两条腿在跑!”那个时候,我有点理解我的学生了。
4. 人有能力通过调整环境和行为来改善自己
认知决定情绪,情绪决定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