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节 白马遁儒
白马遁儒禅师,不知何方人氏,不知生卒年月,不知何处出家受戒,不知其在洞山跟随良价禅师学习的经过。
遁儒禅师从广福禅寺佛学院毕业后,先在江湖中游历了一番,然后来到了河南洛阳市白马寺担任了主持,所以江湖中也就以白马遁儒来称呼他了。
这一天,一个僧人前来参问道:“如何是学人急切处?”
遁儒禅师道:“俊鸟犹嫌钝,瞥然早已迟。”
佛家所谓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所以,出家人参禅悟道,一个个都是精勤修习珍分夺秒如救头燃的,
不过,面对浩若烟海的佛法三藏,面对江湖中各位老师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招数,学人自然是有点茫然不知所措的。
那么,老师能否在佛法关键之处指点一二,使自己能快速的登堂入室呢?
对此,遁儒禅师回答道,俊鸟犹嫌钝,瞥然早已迟。
别说那些刚入门的学人,就算你是个伶俐衲僧(俊鸟),在无上禅道面前,依然会嫌弃自己迟钝不堪的。
对于禅而言,当你摇头晃脑驻足凝思之际,箭去远矣。即便你当下瞥然,也是犹迟半刻。
如果有人在未开口前明得,方有少分相应。不然的话,等到大家口若悬河唾沫横飞的说上一通,黄花菜早就凉透了。
从遁儒禅师的这个开示语来看,面对学生的提问,他并没有运用曹洞宗独特的法门来教学,而是把自己对禅道的独特领悟告诉了学生,而这个开示语,对于所有的禅宗师生来讲,都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这一天,有僧人参问道:“如何是法身向上事?”
遁儒禅师道:“井底虾蟆吞却月。”
井底虾蟆吞却月一语,一些书籍和现在一些作者认为最初出自五代宋初的白马行霭禅师之口。
但是在早期的《景德传灯录》和后来的《五灯会元》等禅宗典籍中,都明确把上述公案记载于白马遁儒禅师条下。所以,把井底虾蟆吞却月一语认为最初出自五代宋初的白马行霭禅师之口,这是错误的。
法身者,佛之真身也,佛理也,佛性也。出家人能获知法身,得也,足也。
法身之理,就如同虚空一般,包裹上下,延绵十方,三千大千世界,没有不被它包围的。而且法身之理随缘赴感,没有它不能周遍的。
不过,纵是如此,也不能穷尽法身之理。
而且对于禅僧而言,他们并不会停步于此的。在禅师们的眼里,禅,是没有止境的,也是不会停滞于任何一机一境的。所以,他们才会在各种境界上禅理上翻陈出新。
所以,这个僧人问遁儒禅师道,如何是法身向上事。
遁儒禅师回答道,井底虾蟆吞却月。
井底虾蟆能吞月吗?
在常人的眼里,虾蟆自然是不能吞月的。不过,井能收月,水能印月,那么井底中的虾蟆自然也能吞月了。
虾蟆吞月,不但能使自己通身明亮,也能使井中内外通体透明,这是一种悟后之境的内在体现。
而且虾蟆吞月,更形象的表达了一个禅师能所俱泯体用双遣之风采。
不过,纵使如此领悟,照样要被明眼人呵斥的。井底虾蟆吞却月,那是非思量所及,非情识能测的。须知,法身向上事,那是言语不及思维不到的。所以,老师抛个比喻出来,学人切不可坐在这里。
遁儒禅师井底虾蟆吞却月一语,即颇有文采,更深蕴禅机。所以一经面世,便流传于江湖,深受禅宗人士之喜爱,很多的禅师都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引用和评唱这句话。
对此公案,北宋丹霞子淳禅师作偈评唱道:
九重深密视听难,玉殿琼楼宿雾攒。
燮理尽归臣相事,轮王不戴宝花冠。
有僧人参问禅宗黄龙宗掌门慧南禅师道:“如何是井底虾蟆吞却月?”
慧南禅师道:“不奈何。”
此僧道:“恁么则吞却去也。”
慧南禅师道:“一任吞。”
此僧随即问道:“吞后如何?”
慧南禅师道:“好虾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