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性一支持性心理治疗
目标
就历史角度而言,获得洞见与自我了解总是被视为精神分析及其原则以降之心理治疗的终极目标。
然而,自1950年代起,以下的观点也被广为接受:除了提供洞见外,治疗关系本身也是一种疗愈。
姜洪 (Loewald 1957/1980) 发现改变的过程是「并非单靠分析师的技巧而启动,而是分析师让自己为病人和分析师二者之间所发展出来的崭新『客体关系』所用。」
虽然大多数精神分析取向的治疗师都会赞同洞见与治疗关系这两项目标,但各有偏重。有些注重用诠释来消除冲突,有些则强调发展本真性(authenticicy)或「真我」("the true self”)的重要性 ( Winnicott 1962/1976)。有些治疗师很看重治疗成效,有些则把心理治疗视为追求自我真实面貌的历程 ( Grinberg 1980),还有些人认为,具备反思自我内在的能力,才是治疗的目标(Aron 1998)。
克莱茵学派(Kleinians )把治疗目标放在将先前于投射性认同中所丧失之自体的各个面向重新予以整合 ( Steiner 1989);
而深受依附理论(attachment theory)影响者(Fonagy 2001),则主张改善心智化(mentalization)的能力才是治疗目标。
从客体关系的观点来看,不论治疗是偏重表达性或支持性,改善关系的品质才是心理治疗的目标。当内在客体关系随着治疗开展而改变时,病人就能以不同的方式感知和面对他人。在当代的临床实务中,病人比较可能因为对其关系的品质感到不满,而前来寻求治疗,而非如同佛洛伊德身处的时代,患者是因为特定的症状才来接受治疗,因此,改善关系的重要性 不言而喻。某个精神分析的质证研究发现 (Kantrowitz et al. 1987),棍据治疗前后的投射性心理测验,在客体关系的层次和品质上,精神分析能够造成统计数字上可见的显著改善。
在自体心理学取向的心理治疗中,治疗的目标是增强自体的整合 (the cohesiveness of the self) 和帮助病人选择更成熟的自体客体 (selfobiect),科胡特(Kohut 1984)的说法是:「精神分析疗愈的本质,在于病人所获得的崭新能力,使他能够在他所身处的实际情境中,去确认和找出适当的自体客体,并且被自体客体所支持。」
相对地,在支持性这一端的心理治疗,主要是在避免探索无意识愿望和防卫机制的前提下,帮助病人适应压力(Roskin 1982)。借由增强防卫机制,治疗师希望能促进病人处理日常生活压力的适应能力。病人的能力因遭遇危机而减损,治疗的目标就是恢复病人先前的能力,而且,因为支持性心理治疗的技巧常用来治疗有严重自我缺陷(ego weakness)的病人,所以重建自我(ego building )也是支持性心理治疗的一个重要面向。例如,治疗师可以权充辅助性自我 (auxiliary ego),帮助病人更适切地面对现实,或是帮助他得以预见其行动的后果,而改善患者的判断力。
温斯顿等人 ( Winston et al. 2004)的著作即是针对个别病人的需要,有系统地介绍支持性心理治疗。
节选自《动力取向精神医学临床应用与实务》(格林·嘉宝医师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