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认知决定了你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想到这句话是在我试着写自己大学经历的过程中产生的体会,我为什么会想到去写大学期间的学习经历其实是源于一次很偶然的线下交流。12月8号,宇翔约了他们班级的两个女生(思思和黄慧)还有我在一个美食城的咖啡店旁边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流。我们是从早上的10点,一直聊到下午的五点,聊了自己以前的难忘的经历,自己对学习还有工作上的思考,对金钱的态度还有对区块链数字货币的看法。其中思思提到了她的一次职业生涯咨询的经历,很触动我。回到家之后,我便问起了她的这次咨询的老师的联系方式。然后她便发了一篇文章给我,是她不久前写的自己向傅婧老师咨询的始末,我看完之后很有感触,觉得自己目前的状况,为什么不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呢?随后思思就将傅婧的微信名片推给了我。在跟傅婧老师说明了自己的困惑和来意之后,她很欣然的同意进行一次咨询。这才有了自己想要试着下大学经历的思考与行动。
2010年9月我走进了大学的校园,跟其他人一样,都是经历过残酷的高考这座独木桥才走到了这里。说实话,我的高考成绩确实不好。离当年的二本分数线还差了二十几分,当初就面临了两个选择,复读或者读一个专科。其实还有两个选择,读一个三本还有就是跟我爸的一个从事水电安装的朋友做学徒。三本首先学费比较贵,我不想让家里负担加重,其次就是那个时候对三本不是很认可,觉得读了也是白读,混个学历没有什么意思。而且我爸也不同意我去读,所以自然将这个选择给否定了。至于让我去做学徒,那个时候我爸的态度就是看我自己的选择,我爸那个朋友还到过我家里,当着我爸的面,也有一番简单的交流。因为我本就没有打算,所以听的也不是很认真。只是记得他说了他自己也是从学徒一路过来的,具体没有什么印象,但是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说起他儿子的事情。说他儿子如何能吃苦,顶着大太阳在工地上做事。所以当这个画面在我脑海中闪过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我以后肯定不想这样辛苦去谋生。其实我那时候就想的很清楚,我不想禁锢在我们那个小镇子上,我想到更远的地方去看看。还有一点,我所在的圈子会不一样。如果我继续读书,那我至少有一班同学,将来自己的圈子肯定会更大。所以我拒接了我爸的朋友,事后我也将我的这个想法跟我爸说了,他也表示支持。
至于复读,我知道因为离二本差的不是几分,除了复读费之外,去复读还要另外出一笔不少的钱,实际上就是拿钱买这个复读的资格。我不想再让家里拿这些钱出来。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当时我自己也不是很想去,那时候的想法就是能早点出来工作就好,早一年出来,就可以早一年减轻家里的负担。专科相比于本科来说,就是少一年的学费,专科也就是两年多就可以出去找工作了。当时还看到过这样一个案例,说的是他的分数离一本的分数线高出几分,如果想去和同层次的人竞争,一点优势也没有,很可能选不上自己的第一志愿所在的专业,单如果在二本院校,那肯定能被录取。当时觉得挺有道理的,所以,我也就下定决心选择读专科。
既然选择了读专科,选志愿和选学校又是摆在眼前的问题。因为当时手上唯一的资料就是一本志愿填报指南,我就自己拿起来研究。因为那个时候自己的眼界确实很窄,没有想过去省外,就觉得省内最好的地方就是南昌,所以就一心想去南昌的学校。至于专业,说实话,那个时候自己根本不知道选什么好。就想,自己竟然选的是理科,那就要选一个理工科的专业。我也不知道自己什么适合自己,就选了机电一体化这个专业,当初觉得“一体化”很高大上,又是“机”又是“电”肯定是一个很厉害的专业,就选了这个专业。然后就在选学校了,当时看到这个专业比较好的学校里面,就是我现在的这个学校比较符合,然后我就报考了。
现在已经毕业五年了,在工作的这期间很少会想起这段往事。但是在得到上订阅了吴军老师的专栏《硅谷来信》,吴军老师对于如何填报志愿的那篇文章说的非常好,他的建议是城市>学校>专业。所以,当我在那篇文章中看到吴军老师的分析之后,立马就回忆起自己当初填报志愿的一些细节,这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总结起来,就是你的认知决定了你会做什么样的选择。我庆幸自己当初所作出的选择没有给自己留下巨大的遗憾,虽然现在看来那样或许不是最好的选择,但是我也不后悔。因为,这就是当初那个高中时候的自己是在他的认知里作出的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