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是心学大师王阳明最重要的思想。刚开始接触这个思想的时候,我对“知行合一”的理解就是知道了一定要去行动,但是知道和行动之间总有距离,往往不知道从何入手。最近听完华杉老师的演讲,对“知行合一”有了新的理解。
要想真正了解知行合一,首先得清楚自己是哪一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知道的人,其实呢,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第二种类型是不知道的人,往往知道自己不知道。
一次王阳明问他的学生“孝敬父母,大家知道吗?”
学生回答“知道”
王阳明说“你们不知道,你们只是晓得有孝敬父母这个说法,并不是真的知道,而你们知道的孝敬每个人知道的都不一样,为什么呢?只有去做了,看到了父母的反馈,你才知道。你做了多少,父母就有多少反馈,你就知道多少,你没有做过的,你就不知道”
《二十四孝》里有一个故事“卧冰求鲤”,说晋朝有一个大孝子,叫王祥,他妈妈生病了,想吃鲤鱼,正是冬天河面上结冰了,抓不到鱼,王祥就跑到河边扑向冰面脱掉上衣,光着身子趴在冰面上,用体温融化坚冰抓鱼给他妈妈吃。有人就会问,他干嘛不用石头把冰面砸开呢?
因为这个故事本身就是扯谈,这么明显的扯谈,为什么几百上千年一代代传颂不止呢?因为每个人都没有真正去做,根本不关心自己在说什么,也不关心别人在说什么,人们只是互相表演,赞同和共鸣而已。
为什么懂得那么多的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就是因为没有知行合一。 道理都是拿来要求别人的,都是扯谈。那怎样才能知行合一呢?八个字,切己体察,事上琢磨。
切己体察就是对照自己,检查体会; 事上琢磨,就是放在自己的事情上琢磨。可以拿纸张罗列一下,自己有哪些事情让父母操心了,一条条的琢磨怎么改善?这就是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