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是觉得有的书应该是有价值的。只不过有大小区别而已。
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因为我突然意识到,在不读书的时候,或者说一个人如果不从书中了解信息并且加以思考,那么他对一件事物的看法完全来自于他自己的感悟。
可以这么说,这种自己观察并且思考事物所带来的感悟,构成了个人的认知。
而我疑惑的也恰恰是这个认知的来源。
如果一个人本身就不喜欢思考,那么他的认知来源于何处?
另外一个,是关于敏感度。我的定义是,个人思考和看书或许都有一个不太容易的地方,但却又是令人着迷的地方。那就是——
你会发现,当你对很多事情不感兴趣的时候,你可能会屏蔽掉这种信息源。但是当你对某件事情来了兴趣,你就会非常主动的思考,而且会比较深入,并且构成了你对事情的看法和理解,以及作为你此后在对应的情景中用以检验的依据和假设。
而最后不停地检验收集数据并且反复校对,得出的比较正确并且有很大的可信度的知识,便是认知。
所以,认知是有深浅的。而这种主动思考和实践所得来的认知,很有可信度。那些随口一说,没有深度思考,没有经过怀疑,没有被证伪的信息,所形成的认知完全不靠谱。以此而参照来的人生,感觉很可疑。
敏感度,就是对你而言,非常具有说服力,被证伪的可能性较小,可以实践,听了非常有感觉,有深度的东西。
而上述便是此等情况。还有什么比自己亲自思考,观察,实践,检验,校正,所带来的认知更有说服力呢。
自信也许就来源于此吧。
说到看书的思考,看书的敏感度其实不太容易获得。一个不太靠谱的例子就是我自己。
有时候看一本书,觉得他讲的……没有感觉啊。或者说,没有那种非常理解我的感觉。你可能会觉得奇怪,书怎么会理解你。
然而我现在突然有了这种感觉。你如果看过一些语录或者书中的摘句,很可能就有一句打动了你的心,你听起来非常有感觉,而且很大可能以此为目标,并且主动地去检验他。
这并不是说别的句子不具备可信度。而是说,这一句,背后的理解,思维,让你觉得自己的经历和感受终于被人理解了。
就像你生病了,别人隔着电话告诉你要做什么样,不要做什么,有用吗?对方现在的感受和想要的,你理解吗?
对方也许是孤独,或是需要安慰,需要别人的温暖和关心。对方怎么可能不知道要自己注意什么。但是她缺少一个理由让自己这么做而已。
你只需要陪伴,或是隔着电话说一些可以让对方感到温暖的话就好。
书也是如此。书上说的我都懂,可是我就是没有理由这么做。即使有一千个好处,可是……就好像并没有真正理解我一样。
所以,你可能看完一本书,能够记住的有感觉的话这就那么几句。
而这几句话,比书里的其他话更具备让你行动的可能性。
也许写到这里,我也搞不清楚自己写了些什么。
但是写完的感觉,真好。【手动斜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