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好像越来越在意自己的感觉了,尤其是在面对相亲对象时。
毕业以来每次过节放假回老家,认识的长辈见面后打过招呼就开始关心起你的个人问题了。“有没有男朋友?”,“没呢!”,“可以考虑考虑了,你不小了!”无言的笑笑点一点头。你不用惊叹于她们的办事效率,一两天的功夫也能给你安排一次相亲。
相亲就是双方在各自亲友的陪同下找个茶馆或咖啡馆见面认识一下,中间人简单的介绍一下双方情况,两边的亲友不紧不慢的闲聊着,真是有目的的尴尬。这种场合里的我通常情况下是默默的坐在那,眼睛茫然的盯着从杯里冒出的丝丝缕缕热气,偶尔抬头看看坐在对面的男生。第一次看见他,没感觉;坐下来后看了几眼,没感觉;他和身边的亲戚聊工作、生活,没感觉。沉默……
我要的感觉没出现。我无法用语言描述那到底是什么,它也许偷偷的隐藏在一些小说和诗句中、隐藏在已发生的故事里,我只是莫名的知道它真的很重要。
那样的氛围里空气于我而言是静止的,心情是复杂的,毕业这几年,这种似曾相识的景象令我麻木。几个月一次或一个月几次的相亲,到底还要经历多少次?
过了二十五岁她们会真诚的劝你,“不要再挑了,好的早就结婚了。”心想,既然好的都没了,那我还去相什么亲?不过,我还是去了,因为我相信还是要看看的,万一碰上了呢。然而……“差不多就行了,你也不是貌若天仙。”这是激将法吗?别人口中的“差不多”在我没感觉的情况下可能差了千万里,这么远的距离一时间怎能逾越?我想拥有翅膀,但却没有动力飞翔。不过这人说的是实话,我无力反驳,可心里就是不舒服,笑笑沉默了。“过日子吗,只要人好,对你好就行!”似乎也很有道理,但面对着一个没感觉的人,没有要和他沟通的欲望,还谈什么日子不日子的?一盏茶的功夫都不想耽搁。“开始没感觉正常,先当朋友处处。”这种曲线救国的策略真是令我不知该说些什么,没法再拒绝,只好硬着头皮和对方聊,从阅读到旅行到体育比赛,我爱的都谈不下去。
我本想再说点什么,可还能说些什么呢?我沉默了……
我没有拖泥带水的习惯,更不擅长藕断丝连。我没有闲到要靠和自己没感觉的人聊天打发时间,所以断就断的彻底,不给自己留后路也不给他人任何念想,这样很轻松。
爸妈出门经常会被问起我的个人问题,他们大都这样回应:“还没安排好呢!”、“她大了,有自己的想法,我们也做不了主”、“你看有合适的,多操点心。”,我们面临相似的问题在目前却有了不同的心境,我更坦然他们更焦虑。他们由以前的旁敲侧击演变为如今的耳提面命,坐在一起吃饭或闲聊,这成了躲不开的话题,他们将周围人给予的压力转嫁到我身上。但对父母我不用隐瞒真实的想法,有几次我都说自己觉得没谈恋爱没结婚的日子挺好的,自由自在,没有家庭琐事要处理,没有太多的牵挂。“人总是要结婚的,大家都这样!”他们这样讲。其实我心里清楚,我并不是排斥谈恋爱或结婚,也没在爱里受到过伤害,因为毕竟没和亲人以外的异性相处过,我之所以单身到现在,就一个理由:现实生活中还没遇见让我有感觉的人!敞开心扉的谈了许久自己的想法,父母表示理解,但理解归理解,担忧似乎并未减少。相亲仍在继续,沉默也一路相随……
我因沉默被埋怨、被质疑,也曾试图打破这一魔咒。
当双方亲友暂时离开让两个人单独聊一会时,突然安静的气氛带走了我的沉默,我开始主动问“下班以后忙些什么?”“最近看过那些书?”“喜欢什么运动项目?”一些诸如此类的问题,多数情况下听到回答后我只能回应一个“哦”字,根据内容我从侧面窥探出一些我觉得重要的事,。他们中有曾经想做文艺青年,上班后忙忘了的;有上学时爱打球,上班后没时间的;有觉得旅游很好,但上班后没出过远门的。上班真是最好的理由、最好的借口,好到我在心里暗笑。我知道我无法继续分享,沉默是我唯一能做的。
“没有感觉!”成了见面结束后回应亲友时最常用的四个字,此外无它。我无法完全抛开自己的感受而去顾及他人。与伤心相比,失真岂不更可怕?我无法对自己说谎,我不忍欺骗自己,我不愿忘记我想要什么,我不想伤害别人,我不应再说什么,只有沉默。还有比“沉默”更好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