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脾气很好的人,内向,原生家庭的管教让我习惯性地为别人着想。可自从家里多了一个小娃娃后,我发脾气的次数越来越多了。而且随着娃年龄的增长,发火的频率也越来越高了。我想,很多家长应该都跟我有一样的经历和感受,不是我想发火,实在是看着孩子的行为,火从心头起。做事拖拉,调皮捣蛋,不爱学习,没有礼貌等等,一说起来,似乎没有一件事让人开心。别人家的娃都是又乖又懂事,虽然不攀比,但是看着自己的娃,高兴不起来。而且娃越大,慢慢进入青春期,则是更加不敢打,不敢骂,害怕一个管教不好,各种问题接踵而来。所以,每每几个家长聚在一起,讨论的经常都是自家的娃怎样怎样了,每人都有一肚子苦水。
有很多的家庭教育的书籍,都告诉我们,作为家长,我们需要的是陪伴孩子,是和孩子去沟通,是和孩子讲道理。
从我自己的经历来看,陪伴和沟通是非常需要的。唯独讲道理这项,我认为在孩子3岁之前,甚至是上小学之前,讲道理并没有取得我想象中的效果。
也许我讲了很多话,其实孩子并不是很清楚是什么意思,可能她只知道我就是想要这个玩具,为什么妈妈不能买给我?虽然家里有玩具,可我就是想要。很多时候,碰到这种情况,孩子会闹情绪,觉得妈妈不喜欢她,不能满足她的要求。作为家长觉得孩子不懂事,明明家里很多玩具,怎么还能再要?而且道理也讲了很多,为什么就是要任性呢?当孩子开始不停哭闹,家长劝解无效后,后面自然就是不和谐的火冒三丈的画面了。
01.控制情绪是最没有效果的方法
有一种观点认为,家长如果和孩子发生了矛盾,应该回避去冷静,然后控制自己的情绪,等冷静后再和孩子讲道理。我试过这种方法,起初还是可以的,作为大人,有意识地去控制自己的情绪,我是可以快速冷静下来,并且处理好和孩子的矛盾。可是次数多了,一次次累积起来的负面情绪,就像不停地往一个气球里灌气一样,终究有爆发的时候。这时,所爆发的怒气可能会非常地激烈,甚至因为一个很小的事情,爆发一场大的愤怒和争吵。
中国人总是讲究"忍”,心字头上一把刀,这是很痛苦的。即使是家长对着自己最爱的孩子,面对他们不合适的行为或者语言,依然会不可抑止的发火、愤怒,尤其是管教不听的情况下。这是每个人正常的反应,一味的压抑、克制,最终只会爆炸。
心中默数、深呼吸、冷静,这些可以作为短暂的不继续激发矛盾的手段,但绝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要做不吼叫的家长,我们需要找到的是愤怒背后的原因。
02.发脾气的三种最常见的想法和情绪
在我的生活中,有这样的场景:孩子起床磨磨蹭蹭,看着要迟到了,催了很多次就是慢慢腾腾,着急;孩子提出要睡觉前吃块巧克力,可是这时已经很晚了,这时吃东西不是好习惯,我果断拒绝,如果孩子吵闹,立刻会很生气;孩子在公共场合大声吵闹,引得旁人侧目,我觉得很没有修养。
不知道这样的场景是不是也让你们想起了自己的经历?那现在请冷静地想一想,这三种情形的背后究竟代表了“你”什么样的情绪?
场景一,你着急,是不是表示你的心里有一种焦虑甚至恐惧感?害怕孩子会养成坏的习惯,以后会不优秀?
场景二,你拒绝,继而生气,是不是因为其实觉得孩子的要求并不是那么过分,但是因为良好的习惯,所以你不能满足,所以除了担心,还有一丝对孩子严格不能满足她要求的愧疚?
场景三,你觉得没修养,是不是觉得平时已经在家里教了很多次了,可是孩子依然我行我素,脱出了你的控制,所以有一种失控感的恐惧?
甚至,还有更常见的,自己的孩子成绩差了,不愿意提起,觉得有一种羞耻感?
所以,其实想来,我们之所以很愤怒,会对孩子发火,是源于我们自己内心的各种情绪,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03.发脾气是表达了什么
那么我们发脾气其实代表了什么呢?其实这也是我们的正常的表现形式,是我们发泄我们的无能感,无力感,失控感的一种方式。注意,这里用的是发泄。成人一样有无法解决的问题,当你觉得自己无力改变孩子的行为的时候,你往往就会觉得焦虑,失控,但这时你又无法做什么,你就会把怒气发泄在孩子身上,因为是他们的行为引发了你的愤怒。甚至有时,可能是自己工作中的一件不愉快的事情导致的愤怒,恰巧再看到孩子的拖拉,就会让你把你愤怒的情绪迁怒到孩子的身上。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应该认识到自己发脾气背后,究竟是对孩子的愤怒还是对自己的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