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网络上看到一个妈妈吐槽:
儿子刚工作的时候,用第一个月的工资给我买了一套化妆品,我心里高兴,又担心儿子经济紧张,接到礼物我就告诉他:“妈妈什么都不缺,以后不要再买东西。”
春节回来过年,儿子又给我和他爸爸包了红包,我俩都没有要,当时他爸激动地说:“有你这份心意,我和你妈都满足了。”
从此,儿子再也没有给我们任何表示,说不失落是不可能的。
我深以为然!
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这种态度,好朋友丁大姐的做法让我觉得温馨又开心。
01
丁大姐夫妇的经济条件不错,早早享受西部政策性退休后,老公继续再就业,丁大姐迅速生了二胎,那一年儿子刚刚中考完,整个假期都是儿子在洗锅,偶尔还帮助丁大姐带宝宝,这让她轻松许多。
后来儿子读高中住校,三个星期回家一次,衣服什么的也是自己清洗,高考顺利考到南方一所不错的大学。当时大部分家庭给孩子的生活费都在1000元——1500元之间,丁大姐不想委屈儿子,每月给儿子2000元的生活费。
儿子大儿的时候,给丁大姐分期付款购买了一部手机,让丁大姐非常开心,并且一直夸儿子:“儿子太贴心了,手机我很喜欢。”
儿子读研的第二年春节,被隔离在家里无法正常返回学校,但是导师还是一如既往地把补助打到每个学生卡里。儿子在家吃住没有大的开销,就给丁大姐家在楼下的火锅店充值。
每次丁大姐带着老公和女儿来火锅店消费时,都习惯性拍图片发给儿子,还配上文字:“谢谢儿子这么贴心。”母子和父子都享受这样的过程,只要有机会,儿子总会想着给家里买点什么。
研究生毕业后,儿子就在互联网大厂入职了。
大厂工作强度大,但是待遇不错,第一年工作6个月,年终奖就有两万元,儿子给丁大姐和老公每人包了一个大红包,还给妹妹买了一台学习机。
一家人开开心心过大年,欢乐气氛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02
后续的工作中,儿子也和女朋友一起给爸妈安排体检,逢年过节给家里寄一些当地的特产,双方都享受这种给予和接受的过程。
自然,儿子的婚房和婚礼丁大姐和老公不遗余力给与支持,婚礼风风光光,给儿媳妇的红包也拿得出手,体面又尊重。
儿子儿媳刚结婚的第一个暑假,丁大姐带着女儿过来小住。
儿媳妇不但给卧室添了新的夏凉被等基本生活用品,周末还带着她们母女出去玩、品尝没事,丁大姐都一一接受,没有任何推迟的。
在家给儿子儿媳做饭,缺什么让年轻人购买,自己把厨房管好就行,丝毫不越级购买自己认为不错的东西。
而丁大姐也不是没有底线以为索取,而是尊重儿子儿媳的生活习惯。
这不,临走的时候,给儿媳转个大红包,儿媳绝收后又转给儿子,并且交代:“一定把钱转到媳妇手里。”
平时,丁大姐感觉家乡那边有什么,也会及时邮寄到儿子儿媳这边。
目前,丁大姐的女儿已经考上高中,儿子儿媳经常询问女儿学习和生活方面问题,并给出一些合理性的建议,并且鼓励她将来报考心仪的学校。
儿子儿媳还希望将来丁大姐老公彻底退休后到他们身边养老,丁大姐丝毫没有拒绝。
其实,在子女经济能力许可的情况下,给予父母馈赠,希望父母能坦然接受,让这种馈赠继续良性循环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