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一下最近的收获,打个包。
罗胖跨年演讲触动我的句子:
1.熟悉的只能用来怀念,依赖的必须放手。
2.宏观是我们必须接受的,微观才是我们有所作为的 。
3.长期主意,一旦中断,前功尽弃。
4.有意瞄准,无意击发。
5.对未来最大的慷慨是把一切都献给现在。
孤阅:
1.但凡能说清楚的都要说清楚,但凡不能说清楚的都要保持沉默。
2.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耶鲁的理查德·莱文说,核心是培养批判性独立思考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哈佛校长说,是确保能辨别“有人在胡说八道”;
Wallace说,教育不是学会知识,而是习得一种思维方式——时刻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不是“我”无意识地被生活拖着走,而是生活由“我”掌控
《刻意练习》一书的作者埃里克森从1976年就开始研究这个领域,他把40年的积累汇聚在这本书中。本文为什么要叫“每个成长者,必须学会刻意练习”,因为刻意练习的价值太高了,来看这个逻辑:
• If 希望不断获得实现,成为自己想要的那个自己,Then 必须自身有价值;
• If 希望有价值,Then 能力必须提升,因为能力和价值之间有相关性;
• If 希望能力提升,Then 必须使用刻意练习,因为刻意练习是能力提升的最佳方式。
再次强调,刻意练习才是能力提升的最佳方式
他们不想慢下来,自然就会产生“不练习”就能会的动机,于是,他们会不断强调“自己知道”,然后获得一劳永逸的安全感。
永澄:
1.你想要的是什么?你的的注意力在哪里?
2.学习的真相就是不断地输出。
3.我现在才明白,人的价值不是体现在自嗨上的,而是能够真切地帮助到其他人。
4.真正的为自己而活,是要耐着性子去学一些自己并不想学的东西。想清楚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为之不断努力才叫做真正的为自己而活!
5.一切成就感的前提是充分感受挫败。
6.写下你的三个标签,围绕着三个标签打造自己吧!在一个注意力匮乏的年代,你能拿走一个标签就不错了。
7.GROW模型的高级用法是GROW + 黄金思维圈。我强烈建议,我的读者们能够拿出一个具体案例,用GROW和黄金思维圈这两个工具,对自己的期待进行安排,完成后会你发现我们真正理性的想法和感性之间冲突巨大。为了不掉入低水平奋斗的大坑,希望你能够在每次开始之前思考假设,这是最高效的方法,没有之一。
8.解释和决策模式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决定性因素。同一个客观存在,你对它的解释、决策通不通,决定着你和另外一个人的差距。
• 解释和决策模式,需要有原则和原理支撑。
9.成长,永远是成长者自己的事情,成长,永远是成长者最好的奖励!
10.投资小伙伴的三条原则:
价值洼地,尽早下手
关注增量不是存量,
不确定性,期待超额收益。思维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确定性思维只会带来平庸收益。
11.人类的一切行为是靠动机的,而动机来自于目的,如果目的说得越清晰,动机就会越强烈,行为就会越靠谱。
12.无论你是不是管理者,一定要刻意训练,让自己拥有这个习惯:做事之前先想想/问问目的是什么。所谓的目的,就是常常说的:“为了XXXXX”。比如说,我为了填饱肚子,所以我要吃饭,填饱肚子就是自己的目的。
13.而管理者的核心思想是:把一切资源都投向到和价值有关的方向上,通过不断把价值方向上的事情实现,来提升价值。
这就是目的的意义所在:找到价值方向、全力以赴投入、争取获取最大价值。而上文我还特别标注了“真正”两个字,这里给你个提醒,很多人说自己做事情的目的,都不是真正的目的,所以还是需要不断探索的。稍微大一点的任务,一定要先有思路,再具体推进,千万别想一出是一出,随性执行,切记、切记!
14.目的搞定之后,一定要放在最显眼的地方,时不时检查一下。要知道后续做的一切都是为目的服务的,任何偏差都会带来不必要的损耗。
15.目标管理澄清现状、找准方向、明确目标、分解任务、排布计划、动态调整、复盘反思
我们要学习和掌握目标管理的规律、理念、逻辑、方法、工具;在我们执行的时候不要被挫败感而限定了自己,做出错误的自我限定的假设,关键是要理性决策,让自己直面现实继续走下去;最后呢,要把目标管理的方法体系在合适的场景中实践,同时要符合自己的能力、资源状态的实践,才能让自己取得最佳效果。
每一个创造者,都需要素材的积累,否则你要如何产生成果?你要如何形成竞争力呢?
16.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想想看,如果你也像我的主任那样:
• 每天早晨定一下今天的计划,尽可能按照计划推进工作;
• 工作中有任何想法就写一下,无论多少,就是记录;
• 定期进行回顾,把回顾时候的想法记录在本子边缘。看看秋叶大叔在出版上的成绩,充分看出,他是一个关注积累的极佳案例,任何输出都有备份,任何备份都有关联和整合。
17.我强烈建议抓紧开始攒概念:用笔记软件建立个文件夹,里面写满各种概念;不要贪多,从一条概念开始构建;每一次使用这个概念,就把概念的应用场景记录下来。剩下的事情,耐心等待概念力量的爆发!一看不得了啊,各种高级货:TheBrain,号称一张图吃掉你的大脑的工具;Workflow,一看就是效能控的首选;Ulysses和MarkEditor的组合,不仅仅想搞知识还想搞知识结构性输出;还有DayOne,那是要把一天的生活全部收下啊!
18.看看我的例子,在执行端,我最早建立了:习惯管理系统,又接连做了时间开销记录和分析系统、知识管理系统、日计划管理系统,那个时候我觉得自己好累啊,很想放弃,但是当价值管理系统出现时,所有都打通到一起了,我觉得我要飞了,并且我的生活也真正地起飞了。
所以,你要明 白人生是一个系统,必须要先拥有几个小系统,并且是关键的小系统,这样它们才能联通,既然如此,那着什么急?慢慢来,持续做,静待爆发就可以了。
19.你的目标是乱的,信息自然就是乱的,文件当然也是乱的。
问题的本质就是你缺少规范;
没有系统建设的意识;
没有系统建设的方法;
不知道系统是需要维护的;还有如果你也看了微信公众号【永澄老师】的《永澄:改变的底层套路是什么?》的话,就会知道改变要从上往下、从下往上同时进行。
脱不花分享:
1.从我自己身上,我深深地体会到,所有的自大都是源于自卑,而那些最自卑的人身上往往会产生最强的攻击性。
2.复制与模仿:
我又进入了一个“说话很像高建华”的时期。
这个世界,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不是有权人的世界,而是有心人的世界。”务外非君子,守中是丈夫。时隔多年,读宗萨蒋杨钦哲仁波切的著作,其中他提到,学佛之人,与其拜菩萨,不妨就直接观想“自己就是菩萨”,观想菩萨在这种环境中会怎么做,这是修行的一种方便法门。
误打误撞找到了一个最取巧的学习方式:做一名精巧的复制者和模仿者,代入导师的角色,观想他们的行为和思维。
而最有效的学习,是在你没有判断能力的时候根本就不要去做判断,全然接受,逐渐消化。实在吸收不来的,自然就排异了。
那些年,这些人,也许只有一期一会的机缘。但是,我总觉得,他们仿佛像是上天在我人生道路上安放的路灯,此地早已经过,那光却始终照亮。
"风前横笛斜吹柳,醉里簪花倒著冠。"
3.要写一本内容和形式天衣无缝的书,我的建议就这么几条儿:
第一:一定是自己说话的德性,既不是S的,也不是B的,更不是SB的,只是自己的;
第二:想想自己在干的事和价值目标,要全面匹配;
第三:想想目标读者,他们都在你笔记本的对面,对着他们说话,掏心窝,捞干货,亮绝活。
4.我开始为此感到遗憾:遗憾的不是没有得到一个学位,而是由于缺失了严谨正规的高等教育,使得我始终没有建立起一种系统的治学方法。
5.对任何一个她感兴趣的学科都是从读史入手、精选经典,然后博览前沿。她是一个认真用笔和纸来抄读书笔记的人。首先要问:这个行业里最牛逼的人是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能成为牛人?
其次,作为一个手艺人,要知道你的手艺在哪儿,行当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第三,不要去强调你的工具有多了不起,而是要去证明你能用工具创造怎样的奇迹。他接着又开示道:“不要把人概念化,其实没有好与不好之分,一开始判断就错了,修行者要识别善恶,但更要超越善恶。”之后,他送了一本他批注过的书给我,书名《狂喜之后》,扉页上题写着:
‘’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病苦者为作良医,于贫穷者令得伏藏。”在大和尚给我上的第一课里,修行不是为了躲一个清净,修行的基础是精进与担当。做事也是修行,商业也是修行。
6.“与人交往,要做好两个前提准备:一是要坚信对方是好人,二是要明了对方是凡人。是好人,就必然有向善、行善的需求,是凡人,他的情绪和意识就必然有善变、不稳定的一面。明海大和尚是非常看重“方便”这两个字的,我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听到他开示“方便”的内涵:何谓“方便”?佛学里所讲的“方便”就是慈悲和智慧结合的力量,慈就是给人快乐幸福,悲就是解除人的痛苦,修行者不仅要发出慈悲的心愿,更重要的,还要有大智慧来实现。在大和尚为我授皈依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皈依、学佛之后会是对自己生命资源的一次重组。随着学佛的日子渐渐长了,我越来越能够体会这句话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