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0日 星期六 晴天
今天,上课时把《木兰诗》讲完了。为了让学生们对这一传奇故事有更加多元化了解,为了让学生们知道这一故事影响之广大,我用手机搜了豫剧大师常香玉的《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和《花木兰羞答答施礼拜上》,这两个经典唱段。用手机加小扩音器的形式,在班里播放了。
同学们的反应不像我预料中的那样好。大部分同学不太愿意听,有的撇撇嘴,有的一声不情愿的“嘁”,除了这个讲台上的我之外,几乎没有人享受在其中。
这跟我们上初中时的反应也差不了多少。那时我和另外两三个女生受家长的影响,喜欢听豫剧、曲剧等,其他人则没有这种爱好。当我们在班里谈论戏剧的时候,几个男生在旁边起哄,他们说我们是“未老先衰”。我知道他们认为喜欢听戏的是村里的老头老太太们,听戏应该是老年人的专利。我们就应该喜欢流行歌曲……
今天在课堂上还有个学生,居然说:“老师这是死人时才唱的。”他说的没错,当村里有人去世的时候,喇叭里可能会播这样的经典戏曲唱段。不过,今天这两段大多是在有人结婚时,在家里用大喇叭里播放的。至于有人去世,那播放的大多是《卷席筒》、《大祭桩》之类的,比较悲伤的戏剧。他们不懂这些,他们一听是戏剧,就认为是村里谁家老了人的时候播放的。
我问他们听懂了吗?很多人摇头。我就把里面的大概内容跟他们讲了讲:花木兰想替父从军,她娘舍不得让她去,说她发了疯言语癫狂,后来他又与他的父亲比武较量。双亲看见她本领高强,才同意她去参军,于是他们施巧计,这个巧计就是女扮男装。另一段儿则更加经典!军营中一个姓刘的大哥说,咱们男子到边疆当兵打仗,吃苦受累,可那些女子们在家里享清福,这倒霉的事儿全让咱男子干了。于是,女扮男装的花木兰就唱了这段经典的唱段,《谁说女子不如男》。
我又告诉他们。这出戏剧的剧本《花木兰》,就是根据咱们这首诗《木兰诗》改编的。这两段戏的演唱者更是一位女中豪杰,这是一代豫剧宗师常香玉。她在抗美援朝的时候,用她们演出得来的钱为志愿军捐了一架飞机。讲完这些学生,学生们神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无论是这些经典的戏曲,还是其他的国之瑰宝,要想后继有人,必须让这些孩子们先熟悉,再热爱起来,才能让这些经典的文化流传下去!想到这里,不觉肩头一沉,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下定决心,一定要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把中华文化中的瑰宝想方设法让孩子们喜欢起来!
因为,传承中华文化,是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应尽义务和不可推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