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家里已经呆不住了,准备去外面走走,远了不愿去,近处去腻了,只好选了个中等距离的目的地,浮梁古县衙。
中午吃完饭出发,大概傍晚才到,虽然已经过了古县衙的营业时间,但还是逛了灯会,看了打铁花和风火轮等“网红非遗”表演,感受到了当地浓厚的过年气氛,古县衙由于已经关门,所以只看到一个黑漆漆的门头,古色古香,很是期待。
第二天一大早就出发游览古县衙,踏着小雨又来到了这衙门前,昨天黑漆漆的门头已经褪去了神秘,显现出古代衙门特有的萧杀庄严之气,白墙灰瓦,毫无装饰的牌匾写着几个大字“浮梁县署”,门口的石狮子为这古朴的衙门更增添了几分威严。
据说这里是现存最大的古县衙,占地面积竟然有2300多平,只因为里面办事的官是五品,我倒品出来一丝微妙,为何堂堂五品官会来这么一个小县城呢,莫非……
进入衙门后视野顿时开阔,中轴线上的门头牌匾挂着“仪门”二字。两旁各有3间小房间,分别是盐税,矿税,瓷税等税务房,有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感觉。
仪门前面的草地比篮球场还大,说是以前官老爷下马,或者是接其他官老爷的地方,我的脑洞突然就开了,好像出现了一副画面:旁边各路商贾,苦力,官员,车水马龙,突然听到有人大喝一声——官老爷到了!!我们的五品官老爷骑着高头大马进了大门,旁边的平民百姓纷纷停下手上的事情垂首行礼,真是想想就觉得壮观,就是有点电视剧。
进了仪门就是衙门大堂,“亲民堂”了,这大堂甚至比衙门前的仪门还要大,我环顾四周,这大堂分两部分,里面是审犯人的地方,摆着一张案台,上面挂着“明镜高悬”四个大字。
周围还有6个小厅,分别是吏、户、礼、兵、刑、工房,原来这叫做三班六房。进去看了看每个小厅都有蜡像,还原了当年衙门的各部门各司其职的场景,很细致,就是这房间采光不太好,场面有点阴间,尤其是刑房的犯人蜡像头损坏了,没有脑袋,乍看之下有点瘆人。
我正仔细读着工房里写的介绍文字,突然听到外面有惊堂木的声音,啪,啪啪,开始还以为是游客调皮,结果是景区的表演开始了,我赶忙跑过去扒着人群看,只见一个穿着清朝官服的官老爷正端坐案几,操着一口江西话正审问犯人呢。
周围的师爷,官差,都是当地人扮演的,口音都特别重,感觉又好笑又有意思,演的什么倒是没看太懂,好像是一个跟官老爷认识的乡绅强抢民女,被告发了,最后上了夹板招罪的故事。戏很短,大概十来分钟就没了,不过感觉挺有意思。
穿过大堂,后面是官老爷吃饭,和商议大事的地方,修得比较草率,基本就是老房间里面当个桌子,有点敷衍。唯独让我记住的是一个典故“官不修衙”,说是衙门都是破破的,因为官老爷怕人说闲话,所以一般都不会修缮衙门,再一个衙门里的官换的也快,自己修缮说不定还没修完就换人了,联想到这五品县官,令人唏嘘。
再往后就是后花园,开始出现一些当代的东西,比如穿着旗袍的采茶女,我暗自觉得好笑,想起某位嘴损的up说过,国内景点一般都遵循一个原则“凡事总关风月”,看来还真不是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