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一个制度设计考虑不应该是提倡什么或制止什么,而要考虑每个人和他的博弈,如果一个制度出台之后只有在第一天被执行的很好,然后就是引发员工和这个制度的博弈那么这个制度还不如不设计。
为什么一项政策的在制定过程中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就走样了呢?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其原因就是在制度的设计过程中只考虑到“我”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我”要收到什么样的效果却很少考虑到执行者的利益诉求,没有考虑到执行者与这个制度的博弈问题。。
大多数人都是趋利避害,都希望用最少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收益。
制度的出现通常是要求人们放弃一些我们现在所习惯或者所拥有的东西,毫无疑问这会增加我们的机会成本,这时候在制度之下的人自然产生要缩减成本来达成目标的想法。
说一个身边的例子吧。老师要求每人每天写500字的学术札记,这样一方面可以锻炼我们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培养我们的意志力。不可否认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一开始大家执行的积极性也很高。
但是,不久之后博弈就出现了。每天500字看上去不多但是真的写下来还真是不容易,最重要的是每天都要拿出一部分时间来专门做这个事真是太烦。这个时候,有人就会在一天把几天的札记写完,然后每天发一篇给老师就行,札记的质量可想而知,当然就更谈不上达到老师最初的目的了。慢慢的有人发现其实每天写的札记通常是超过500字的,有时候甚至会超出不少,那超出的字不就是浪费了吗?“聪明”的做法就是把这篇札记再写上几百字凑成一千多字然后分成两篇,这样就又可以少写一篇了。
你看即便是如此小的一件事,即便是这件事本意确实是为了我们好,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其相关利益者都会想尽办法与之博弈以求得自身利益最大化(至少是他们认为的利益最大化)。
所以说一个好的制度不应该是“你要”做什么而是“我们要”做什么。
也就是说制度的制定者不应该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告诉别人“你”应该做什么来到达“我”想要的效果,这样执行者就会很自觉的把它当作别人的事,别人的事我为什么要这么上心呢?
当把“你要”变成“我们要”的时候,也就是说把制度的执行者变成了你的利益共同体,把他们绑架在你的战车上这时候就没有你我之分了,博弈也就自然消失了。
还有一种比较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提高博弈的成本,有强有力的监督惩罚机制。一旦发现违背该项制度立马给予严厉惩罚,使得执行者不敢也不愿违背该制度,毕竟违规成本太高。
总结一下,制度在被执行过程中部分利益相关者通常会与之产生博弈。化解博弈有两种方法一是使之成为你的利益共同体,把他们“绑架”在你的战车上,二是提高违规成本,让人不敢也不愿意违规。
我就是写着玩的,别较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