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导治标
当部属或孩子犯错时,我们常指责或教导他应该这样、应该那样….,但是往往对方却不领情、不以为然,甚至採取一个消极、敷衍、应付的态度。非但达不到教导的效果,有时还因此伤害了感情。
引导治本
这些年来,因为常常运用「改变方程式」,渐渐的也变成了一种习惯。有时候学生会来跟我抱怨他的员工或主管时,以前我都会急着教他,告诉他应该怎麽处理这个问题。
改变方程式
一、过程
现在的话,我大多会很有兴趣的听他说,同时透过提问让他讲得更多、更详细。
二、感觉
接着我会问他:「你是不是感觉很累、很无力感、很想放弃?」
让他谈完、也抒发完他的「感觉」之后,接着我会问他:「这样难受的感觉有多久了?今天这是第一次发生呢?还是以前也有过类似的感觉?」依据我的经验,有类似经验的案例几乎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三、发现
于是我接着会再问:「那你有没有发现这些不好的结果是不是有一个共同的因子在操作与影响?你知道那促使事情一再重複发生的因素在那裡吗?」也许我早就知道问题在那裡,但是我就是强忍着不说,而是透过问话的技巧、反复的询问与诱导,让他清楚的由自己的嘴巴裡讲出来。
当他讲出来之后,我会迅速的给予肯定与赞美,告诉他:「你看,这些这麽好的点子都是你想出来的,真是个有智慧的觉察者!」然后协助他就刚刚他所做的「发现」做一个有系统的总结,接着再请他确认。
四、改变
完了之后,我会问他:「现在如果採取那些行动和改变可以使你的感觉变好、使状况好转?在未来如何採取一些具体有效的行为,可以让这些状况和感觉不再发生?」这个时候,我会要求他拿出纸笔,将具体的行动方案和达成期限写下来。
五、好处
最后我会问他:「如果你所发现并承诺的这些作为和行为都做到的话,那对你会有什麽帮助?你可以从中获得那些好处?」、「既然对你自己有这麽多的好处和帮助,该不该立即行动并全力以赴呢?一切的努力是为谁呢?」。
引导的力量
所以在整个指导的过程,都没有命令、教导的成份,只是很尊重的去引导他去看到事情的真象。当问题点是自己找出来的、改变的计划是自己订的和自己承诺的时,那种行动的力量是强劲而有持续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