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做事都喜欢利益最大化,想着在全局的角度考虑,以求行动更完美,但这种时候大多一无所成。因为社会的多样性,掌控数据的单一性,使得我们不能将所有的参数加入演算之中。加入行动营后,这种想法慢慢改变,利用当前拥有条件,从条件入手考虑全局,不断更新条件和目标。虽然这也是一种优秀的思考方式,但并不适应于某些特殊的场合,比如考试。考试的起点始终是书籍重点,目标都是考试通过。不需要更新条件,只有一个目标。
一年两次的考试临近,拿到书本之初,想着如何将书本的东西全部获取,就从头规划,学习一段,觉得不满意又放弃重来,一遍又一遍在熟悉的领域重复。同时拒绝使用题库,认为学习就是知识的获取,真题试卷会限制自己的思维方式,从心底里鄙视这种应付考试的做法。因为无法把握考题方向,所以经常调入细节坑当中;没有老师的重点突出,知识内容千疮百孔,可想而知考试一败涂地,仅有50%的通过率。今天拿起书时,突然之间想到这个问题,自己都觉得奇怪,但不可否认,自己以往的认知完全错误,比考试失误还要重要。细分考试书籍,大多是12年的知识,甚至有07年的知识,十年前的互联网知识,除却精华的东西,基本都是过时的存在。即使自己拼尽全力学习,最后得到的也仅是不被时代认可的东西。为这种东西浪费精力与时间,不如挑几本当代书籍阅读。不得不为中国教育体系感到悲哀。
带有功利性的行动是最好的行动方式,在没有完成的基础上追求完美,简直是开玩笑。中国教育体制中,学习大多数就为一纸文聘,考试就为一章试卷。在努力学习时,该做的是划重点,掌握重点带动全局结构,而不是点点到位,最后耗时耗力。除了作弊,可以用尽任何手段,考试是为了文聘,当你有通过考试的能力时,重要的东西差不多都已经掌握了。先完成,达到通过标注,再考虑是否能从中压榨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