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课:如何轻松理解伟大作品》,作者托马斯•福斯特,密歇根大学文学教授、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通过这本书告诉我们作家是如何使用象征、隐喻、特征、设定、策划等各种技巧进行创作的,如:哈利·波特和俄狄浦斯有什么共同点;莎士比亚的作品和《荷马史诗》与《星球大战》之间的关系。 通过作者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很多日用而不知的写作手法,通过阅读本书,可以明白很多显而易见却不知其所以然的道理,我从中选了三个点简要介绍。
1、关于冒险
《西游记》中一个很矛盾的设定:去西天取经一共要走十万八千里,而孙悟空一个筋斗云也是十万八千里,为什么孙悟空不一个筋斗云直接翻到西天,把真经扛回来呢?
相信读过《西游记》的人都有过这个困惑,当然也都有了完美的解释。
这本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阐述:目的是为了让主人公通过冒险实现认知进化。这个道理和《千名英雄》一书观点相似,无非是英雄入世、受挫、认知提升,达到人生目标的套路,但是虽然套路俗套,却总是能够引入入胜,原因就在于实现认知的过程是因人而异的,在主人公认知提升的过程中存在着种种的不确定性,而对于不确定性的无抵抗性是人类的共性。这与我上周读完的《幸福的假设》一书中的观点匹配,一个人的幸福不是得到的过程,而是其努力追求的过程。
2、关于吃饭
吃饭,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和家人吃饭、和朋友吃饭、和想建立亲密关系的陌生人吃饭。可是有时候我们宁愿自己吃饭,也不愿意跟一个毫无交集的人吃饭,为什么?这是因为吃饭除了有维持生存的进食功能之外,还有另外一种功能,就是通过吃饭来确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这本书里,作者把这种以体现人物关系为本质的吃饭场景命名为“圣餐仪式”,这是一种套路。“圣餐仪式”中的人物关系主要有两个发展方向:如果这一顿饭吃得顺利和谐,那么能够确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友好的,或者亲密的;如果这一顿饭吃得不太顺利,或者被打断,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不太友好的,甚至是充满敌意的。
因此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如果遇到吃饭的场景,一定要看看通过“吃饭”这件事所透露出来的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同时也给我们一个启示:没有什么事是一顿烧烤不能解决的,如果不能,那就两顿;其实更大的启示是:多跟家人一起吃顿饭吧!
3、关于地理环境
在很多作品中,作者喜欢制造一个封闭的环境让善恶相争,以此对人性进行终极拷问,例如《蝇王》中的孤岛、《流浪地球》中的空间飞船、《狙击电话亭》中的电话亭,塑造特定环境的好处有四:一是作家通过地理环境,帮读者了解作品题材,更好地理解故事;二是作者通过地理环境设计、推进故事情节;三是作家通过特定的地理环境,帮助读者观察人物的内心活动;四是作家通过地理环境,让读者体察作品的象征意义。
因此,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千万要留心故事发生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之中,这样我们会发现地理环境能给你的,比你想象的要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