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个朋友向我诉苦,说不能理解她的上级,处理事情很魔幻:在面对比自己职级高或同等的人,总是一副老好人,不管对方的要求是否合理,都会表现的唯唯诺诺,唯命是从;对于自己的下属,稍有出错,则采取各种方式训斥打压。
还有个让她疑惑不解的男同事,面对领导的一贯否定与训斥,总是一副像自己真的做错了事情(其实大部分时候并不是他的错)似的。当有同事私下为他鸣不平的时候,他竟然觉得就是自己没做好,领导说的都对,让其他人无语以对。
这两人在工作中的相互表现,听着有点周瑜打黄盖的感觉。可是,各自背后究竟是有怎样的一种性格或处世逻辑呢?
最近看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终于找到了答案:这位领导,在上级或同级面前,处于“儿童自我状态”;在下属面前,处于“父母自我状态”;这位男同事,在上级面前,也是处于“儿童自我状态”。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一本入门级的心理咨询书籍,作者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专业的心理咨询过程融入其中,可读性很强,人物背景描写所用的文字很是优美,会让你觉得是在读一本文学性小说,而不是一部专业书籍。
这本书作者是罗伯特·戴博德(Robert de Board),毕业于剑桥大学赛尔文学院,曾任教于英国亨利商学院,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学研究者和临床实践者。他的两本专业著作《咨询技巧》和《组织的心理分析》都是英国畅销的心理学类教科书。
这本书主要讲了处于抑郁状态的蛤蟆先生,在朋友的帮助下,求助于心理咨询师苍鹭。在苍鹭老师的10次心理咨询帮助下,蛤蟆先生开始了解与理解过往的自己,重整自我,开启新的人生状态。也就是由以往的“儿童自我状态”转变到“成人自我状态”。
1、只有内心改变,才能重塑自己
从第一次咨询开始,苍鹭老师就一直在确认一件事:蛤蟆先生是否是发自内心的想改变?唯有是自己的主动行为,心理咨询才会有效果。
心理咨询师的作用是帮助、鼓励、协助对方,但不能代为决策,也不会强迫对方接受。
“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我来回答你。”咨询师回应道,“心理咨询向来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都得出于自愿。所以这就意味着,只有当你是为自己而不是为取悦朋友们才想咨询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合作。如果我们约定要合作,就需要拟一个合同,咨询结束时,我会把收据寄给你。你看,这并不是钱的问题。为咨询负责的只能是你,而不是其他任何人。”
当苍鹭咨询师把蛤蟆送到门口时,蛤蟆转身问他:“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
苍鹭站定了,直视他的眼睛说:“蛤蟆先生,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我无法保证事情一定会变好,但我可以承诺的是,我会对你倾注我全身心的关注,我也希望你对咨询是全心投入的。假如我们都能像这样一同努力,就能预见积极的结果。但归根结底,这一切都取决于你。”
“我会这么回答你:其一,没人能强迫别人进入他们的‘成人状态’。你只能鼓励他们,就像我一直在鼓励你一样。但我没法强迫你,只有你自己能决定要怎么做。”苍鹭停下来,凝神看着蛤蟆。“其二呢?”蛤蟆很快问道,想缓解逐渐积累的压力。“其二,我不‘知道’你应该怎么做。咨询的主要目标是让你能自己找到答案。我会在这个过程中协助你,但只有你自己能做决定。”
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起作用。如果一个人不想改变自我,任他人怎样苦口婆心和谆谆教导,都无济于事。若自己想改变,别人的一句话就可以起到拨云见日的效果。
2、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
书中提到了三种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在成功的人生里,应该是具有这三种状态的,每一种状态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也都是必需的。
“儿童自我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如快乐、深情、愤怒、悲伤、恐惧等)。处在“儿童自我状态”的人,行为和感受都像一个孩子,一般会对他人或物有很强的依赖性。
“父母自我状态”,包含了自出生起,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以及生活评判标准等。处在“父母自我状态”的人,是父母的折射,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
“成人自我状态”,是指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处在“成人自我状态”的人,是拥有独立自我和思考的人,不会被围困于童年的情绪和父母的声音。
在这三种状态里,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里,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在“儿童自我状态”里,是在再次体验童年的感受与情绪;在“父母自我状态”里,是在用言行重复父辈的观念和价值观;在“成人自我状态”里,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
我们每个人都会拥有这三种状态,只是在不同的情境下,会展示出不同的状态。比如,有些人可能大部分时间里,都表现出“成人自我状态”,但是当某个场景勾起某段童年回忆,可能会立刻激发我们的自动反应,进入“儿童自我状态”。比如蛤蟆先生看到獾的严厉的眼神,就能立刻进入“儿童自我状态”。
3、看待世界的人生坐标
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开始、中间和结束这三个阶段,开始阶段会显著影响后来的人生。这也是我们经常所听到的,童年的影响是终身的。我们对于世界的看法是在人生的开始阶段里形成的,核心的问题有两个:
“我是怎么看自己的?我好吗?”;
“我是怎么看别人的?他们好吗?”。
根据这两个问题的不同答案,形成一个二维的人生坐标:
一切的关键就在于那是‘人生坐标’。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从那以后,我们便建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换一个词来说,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
我好,你不好
处于这个坐标里的人,总是觉得自己比别人好,常常会占据权力和权威的制高点,对别人进行评头论足。在工作中,我们常常会看到有些上级,一旦遇到下级稍微出点错,就会小题大做,总是大声训斥对方,认为对方无能而不可信;在家庭里,我们也会看到有些家长,对孩子做出不达自己预期的行为的时候,总会不断的斥责对方,认为对方做事总是不能让ta满意。
我好,你也好
处在这个坐标里的人,会客观看待自己和他人的优势与不足,这是个动态的过程,需要靠行为和态度持续地展示出来。“相信自己,也相信他人”,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信念,是非常接近于人本主义的信条。但,同时也要清醒的认识到,这条信念不会让我们,免于‘残暴命运如投石飞箭般的摧残’。
我不好,你好
处在这个坐标里的人,认为自己比别人哪都差,是个低自尊的人。他们确信自己是不幸的,认为自己的人生被不好的力量影响,无法掌控人生,是生活的受害者。在这个象限的人,总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自己的人生就是一系列悲剧,会把不幸的原因怪到天气、住房、交通等等因素方面。这类人也容易感到抑郁。
我们可以看出:
“我好,你不好”坐标对应“父母自我状态”,
“我好,你也好”坐标对应“成人自我状态”,
“我不好,你好”坐标对应“儿童自我状态”。
梳理完本书核心知识点,对于我们个人来说:
1)始终要记住一点:唯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不管是自己还是他人,只有内心有强烈的改变愿望,才可能会做出改变,才可能重塑人生。
2)经常自我觉察所处的状态,自知所在状态。唯有自知,方能打破。比如当自己怄气、郁闷或是厌烦的时候,究竟是他人行为不当,还是我们在无意识或无法控制地重演童年的行为模式。对于他人表现出这些状态的时候,要思考是当下行为所致还是童年模式的重现,以便更好的理解、鼓励、帮助与应对。做到这一点很难,有些人需要很长时间的自我探索,有些人可能需要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3)以成人状态来思考事情,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基于当下做出决策与改变。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实践起来难度不小。需要我们不断地自我审视,对于别人的看法或意见不急于驳斥,要经常反思反省,理性合理行事。这个过程,也就是我们的成长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