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没有多少好为人师的意思,也不敢妄称专业(先降低你的预期)。纯粹是一些实战经验的整理与分享,基于我评价别人,以及别人评价我的述职经历(再拔高你的收益)。
我尝试用欲扬先抑的方式来开这篇文章的头。你不用怀着太大的期待,但也可以提着菜篮子来逛一逛,觉得什么菜好,捡起便是,回去加工的方式,我只能远观而不能亵玩。咸淡酸甜,香辣苦涩,各有所爱。自己颠颠锅,加点调味料,那便是你自己琢磨的菜。
各类公司其实都有述职,它是以年终汇报或者阶段性总结的一个方式呈现。更多的是通过述职这个场域来回顾过往,展望未来,以及促进更多的交流学习,拓展内外部视角。对自己来说,这是一个向外界“Show off”的时刻,是一个展示的窗口。基于你的表达和内容,再结合现场答疑,这就组成了一幅生动形象的个人画卷。而它的观感呈现,确实是比较考验个人火候的硬技能。是小鸡吃米图还是凤凰飞枝头,一看便知。对组织来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场域,像是武林大会般的擂台,也能让大家正视自己在这个江湖中的水位高低,而非狂妄的老子天下第一。也借武林中人的力,隔山打磨打磨你的预期。
这三年多多少少参与了不下200场述职评审,包含管理群体和非管理群体,也包含晋升答辩、转正述职与年度述职等等。更基于我过往三年的评委和选手身份,也算那么几个数的阅历,姑且算作是久经沙场了。基于个人大抵是管中窥豹的眼光,来给到一些述职的理解和建议。我卖的菜可能不一定好,但它源于真实而在,向阳而生。优胜寡劣,任君采撷。
壹.述职的术:
文档呈现:
述职整体可以切分为文档呈现与现场交流两个板块,文档呈现是内向静默的语言,更多体现逻辑、美感、严谨、充沛度等等。现场交流则更多是外向撩人的手势,更多体现演讲的艺术、抗压能力、情商的高低以及个人魅力等等。两者相辅相成,运筹帷幄好了便能相得益彰,没运筹好便是去伪存真的探底与交代。但现场的交流其实更为人所动,毕竟现场是真的,文档不一定。
1.结构
①框架指引
述职文档一般是字数比较多的,如何把海量的信息分门别类,做好一个目录的指引,是写好一篇述职文档的关键。它是整体的思路和脉络,对自己是如此,对读者/评委更甚之。先把展现的逻辑和框架传递,让别人用最低的成本了解你的故事主线,尤其是让自己不要跳出主线。就像是画饼也肯定是先画个圆,而不是先去把里面的芝麻、肉馅甚至细菌画出来。
一般管理角色述职,也就从管理、业务、文化三个维度去展现过往的得与失,再辅以重点项目和未来规划,去展现亮眼的部分以及看得远的风景。开篇再续上个人介绍(如需)以及前期工作总结,也就这七个模块能够基本囊括角色内容。除此之外,我更建议在述职开篇去强行对齐上一次的未来规划,不然总会有那么多漂亮的规划躺在规划里等着被规划。这才能更大价值发挥述职的价值,传承和可持续。非管理角色就会要根据岗位特性来区分,按照一些指标或者特定的划分来展现过往的成绩,其他的也大抵相同。
②展现结构
有了目录,必然是需要子目录,这就像修房子一样,一个是地基,一个是房梁。目录定性,确定地基打在哪个方向;子目录定调,确定房梁的分布,也就是展现的结构。这一步才是画饼中要去做的素描,得把这个大饼清晰的轮廓展现,起码得让它看起来像个饼。
轮廓需要清晰可见,这是一个写实的手法,而非务虚的勾画。这个轮廓之间是需要有联系,且能前后呼应,或者模块化的展现,层层递进的。之前也遇到一些比较低级的错误,比如一些目录、标题结构展示有递进性质问题:二级标题后是一级标题的错误,这会让人找不到主次。又比如标题的错用:“①”的分级下面出现二级标题分类是用的“一”。再比如模块化的问题:前面讲一个项目展现的维度是ABCD去写,后面就只写CD或者更甚的是EF,这会让你的结构不一,有些混乱。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2.色彩
①语言一致
从表述上拉齐整篇语言的统一性和展现逻辑,是传递清晰且可靠信息的关键。因为并非人人都是孔子,能够精通六国语言,虽然这六国都是河南各地的方言,但仍旧需要大量的经验来提取和判断关键信息,你最好不要让你的评委失去一些兴趣和耐心。就比如重庆话让你爬,不是让你真的在地上爬;给你说放屁,不是让你放个屁;日白也不是让你对姓白的同志做些什么难堪之事。说人话,不要故弄玄虚;也要说白话,让大家听得懂,不用妄自揣测。
所以语言的艺术在特定的场景下,我们可以尽量淡化,用标准的业务/管理/行业/职场等统一的语言撰写逻辑与要求,不要穿插多国语言,你也不是联合国。更不要自造/删减/修改术语或者词汇,这样并不会显得你眼界多宽,反而会增加更多的阅读和理解成本,因为经常会被误解。那是你的小小世界,等你领军行业再考虑考虑用你的标准。在过往的述职中,也常遇到过前后文提及词汇不一致的问题,包括自己杜撰的业务指标,容易云里雾里。
②色彩协调
在于文档中的文字颜色、色块、高亮以及图表展示的整体色彩需要保持协调,避免百花争艳,却无一出彩。
尤其是数据展示的图表,这是静默的语言里最具有说服力的内容。不要在前后文大量的使用非同一色系,且色系的划分也没有任何区分度,这就感觉上像是万国造。加粗或者高亮的一些重点内容,也别整的五花八门。黑的红的白的黄的…评委不是许哲佩,他们可唱不来《气球》,就算憋了那口气唱出来了,对你的印象也一定是窒息的。
另外则是色块在述职文档中,就像是电子版的修正液,有了一些涂抹,起码我看来是着实有些ugly的。把画画的梦收在心里,文字色彩的使用尽量不要超过三种颜色(黑色除外),且要谨慎使用。少量的颜色展现才能真正的突出重点,而不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不知牡丹在何处。基于加粗再漂上色的内容,是更需要引人关注的重点结论或者数据。
③界面清爽
界面就像是手机里的UI,是你的设计语言,它是用户感官的最直接体验。如果当你的手机桌面被各类横的、方的、竖的、圆的App图标侵占时,想必你也觉得是怪力乱象,有些别扭。所以在于文档整体的展现界面上,一定要足够的清爽,且保持设计语言的尽量一致性,简单的反而是最好的。如果文档的内容过于繁杂且琐碎,那就得尽量把它们装进盒子里,用一个个盒子的方式来进行内容的呈现。特别是在粘贴图片或者一些表格的时候,尽量把它装进盒子里,克制的展示。不要觉得图表多了就是牛逼,本质上一句话就能讲清楚。图表是你的数据结论和有力支撑,而不是你堆砌的城墙,你得让人想看到它,不是远离它。
文档的界面是需要避免星火燎原的布局,干净而整洁,避免混沌万象。像一个UI设计师一样对待文档,关心一下你的用户体验。
3.内容
①背景、动作、收益、影响
任何一个项目,没有清晰的背景,没有明确的动作,也没有收益的佐证,更没有谈及它带来的影响,很多时候就会含糊其辞,显得为了做而去做。大部分只谈到完成了这个项目,而没有用结果去论证它的价值。见过很多述职的毛病,他们把才开始且未见成效的项目搬上台面,大肆宣扬过程的动作,可结果的收益和影响,其实才是项目的关键考量。基于项目角度的思考是如此,述职场域的思考亦是如此。
另一个角度,我们谈及过往做的项目,一定要有基础的背景、动作、收益、影响四个角度去阐释项目本身,这是结构化思维下的历练,更是给评委或者读者最直接的内容展现。
②可量化,可衡量,言之有物
述职文档中经常出现一些定性词汇,增长、提升、降低、减少、变好、优化、丰富、规避、改善、杜绝等等,这些词语基本都是正向的引用场景,而场景下如果没有数据的支撑,那就是耍流氓。比如我喜欢一个姑娘,我每天去给他发一个示爱的信息,直到发了99条后,她也真挚地给我回复一个“滚”。那我是否也可以说我俩之间的感情有一些提升、变好、改善或者丰富呢?如果不以具体的案例或者数据支撑,怎么能去给这个事情定性呢?给到的数据是可量化或者可衡量的吗?言之要有物,没有实际有效的动作,缺乏案例或者数据支撑,收益性和影响面会大大的存疑。
一定要避免假大空虚伪,没有接地气的土壤,就培养不出优质的农作物。躬身入局,是无论多高层级的管理者也不能摒弃的战略思维。空谈内容和设想,而且过多停留在未来畅想,而非总结过去实战的得与失,会成为躺在规划里的规划,何其漂亮。
③内容精炼,关键信息突出
内容并不是越多越好,哪怕你做的事情确实很多,但重点展现的也只有几个足矣。因为你的篇幅有限,时间有限,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跟你自己一样,读完你洋洋洒洒的几千字,看完你画的饼。评委的时间更有限,他们得看好几万字,好几十个饼,肯定会有审饼疲劳。所以在有限的时间和内容里,一定是要足够的精炼,避免口水话,一句话讲清楚,绝不用两句。
在关键信息上,更应该遵循前文提及到的重点突出,大量的时间应该留给这些内容,包括现场的演讲。如果是把文档展现的所有内容都去念一遍,那何不找个AI直接播报呢,还能用个小团子或者林志玲的声音,趣味无穷,遐想万篇。可以把述职的内容当做一块农场,这里面种了番茄、土豆、马铃薯、大白菜等等,如果你真的躬身入局,脸朝黄土背朝天,那你就能够判断谁的长势会更好,谁的价值会更高,那这就应该是你的明星产品,重点培养,也重点兜售它。
文档最怕的就是堆砌文字,想到什么写什么,更像是唠嗑般的呈现,没有关键信息的突出,或者关键信息淹没在海量的文字中。你又不是记随笔,还真把述职随随便便糊弄过去,糊弄自己倒没什么,你可能同时也在糊弄你的前程。述职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称重场域,不要以为就仅仅是述职而已。组织层面耗费那么大的精力来开展,肯定是有所重视的。这个场域虽不能代表所有的成绩,但几斤几两,江湖肯定有一番议论,是为你造势还是降温,也在你的一念之间。
4.灵性
①前瞻性
能够脚踏实地,也能够心存远方。除了当下,更要设想未来的风景,一些具有吸引力的方向,上三楼的思考,对工作有前瞻性的探索。能够掌舵这艘船,也要能够规划它的航线。避免囿于过往的车轮路线,持续做重复的功,虽然会加深印记,但缺乏突破和新意。也一定要避免像驴一样被蒙蔽了双眼,靠着一些蝇头小利,原地打转拉磨,还乐此不疲。你看似在思考工作的方向,其实是在思考你的未来。
②深入性
内容是否足够鞭辟入里,能够写得清楚且透彻,通过现象看到本质,是深入与否的衡量标准。部分同学仅停留在第一层比较浅的阶段。大多数人能够接得起一个提问,但接踵而至的问题便会手忙脚乱,缺乏充分的前置思考。我们需要更多的自我追问,是否掌握到深挖三层也能够对答如流的状态,这才是是否清晰掌握该问题的度量衡。这也是我在UBER的经理给到我很好的批评,当时被劈头盖脸的骂,很好的负反馈,很犀利地指出问题,我也一直受益至今,有事先三问。
③独特性
人无我有,人有我精,这便是独特性最好的阐释。岗位的画像已经在招募大家进公司的那一刻,赋予了明确的职责,大家的工作内容或者交付,大抵上是差不太多的。但在这其中,人成为了最大的变量,我们做的事儿可能不尽相同,有阳春白雪或者下里巴人,趋同的大多数,和寡的也不少。独特并不一定是好的,但一定是突出,让人印象深刻的。如果能够在独特的同时驾驭好它的价值,那这样的独特性便是完整的。
你得有些前瞻性的思维来做独特性的事儿,不是刻意求不同,而是增强区分度,基于做过的项目,或者切入的思路皆可。过往的述职文档中,我也见过太多同质化严重,毫无新意的内容。大家都做一样的事儿,成绩还差不多,字儿也差不多,唯一的区别可能就是人长得不一样了。旧调重弹的内容也不少,更甚的还看到了抄袭,连一个字儿都不改的。这领域可没有翻唱一说,况且版权都还是原作者在现场听到时被吓到了,以为是异次元的自己写的呢。也还有旧瓶装新酒来糊弄的,改个口径和周期就直接贴上来,跟那卖假酒的一个德行。这都是英雄豪杰,我时常深深地佩服他们把述职玩弄于鼓掌之间,直到有一天看到他们的账号已停用,灰色的头像不再跳动。
④时代性
你的内容和方向是否符合组织发展的趋势,以及未来对人和业务的要求。是拘泥于时代,还是领先于时代,或者同频于时代。随着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公司的策略和方向都会随之调整,而在大船掉头时,切不可独善其身,要随着船队整体的航线去踏浪。末级组织更多要贴合船队的要求和大方向,如果在此处相悖,很有可能落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过往PC互联网转型到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中,也有太多公司没有抓住时代的脉搏,淹没在了狂风骤雨之中。基于你的视野和资源能看到的时代脉搏,远不如高层看得清楚,所以在一些重大变化的时刻,坚定不移的跟随航线,纠偏细节。你得贴合时代性的发展和攻坚,这是政治正确,也是使命必然。如果非要曲高和寡,那也得等你率千军万马,届时,你才是能够挥斥方遒之人,驾驭时代的脉搏。
现场交流:
1.演讲
①自信
沟通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演讲更甚之,是单方面的灌输,双向的反馈。在于现场要讲述的述职文档,一定是要烂熟于心的。就像是高考时的历史课文,讲到一个知识点,你就大概有轮廓是在书上的哪个角落里有展现的。达到这样的水平,也就是能够把内容消化,只有消化了内容,才能转化为营养,不至于便秘,一直卡壳,卡久了就会有痔疮,那就是病了。所以流畅性的保障才是自信的支撑,能够娓娓道来,而不是现场念稿,表情呆滞,目不转睛。
如果是对现场比较怯场,那大可以把台下的评委和观众幻想成一群可爱的小猪,他们就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嗷嗷待哺而已。至于为什么是小猪,不是小狗小猫,你总得幻想是他们蠢一点,你得聪明一些吧。有一部分同学天生比较怯场,这方面的经验和能力还需要增加和磨练。如果遇上了霸王硬上弓的那一刻,就不要看他们的眼睛,眯着一点,相对没有那么紧张,看不清的喜怒哀乐,也就不怕了。要自信,就要先有点ego才能行,拿出一些骄傲的嘴脸给他们看看。不过自信是源于对自己,对业务,对团队的信心。事儿做好了,心也就稳了,信,也就由内而外都有了。
②选择
内容是海量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如何权衡需要讲的内容以及讲的方式,这是一个取舍的选择。
我们讲述的内容需要深入浅出,有的放矢。避免在小的内容上耗费大量的时间,在重要的内容上反而是一语带过。这里面也要有清晰的阶梯划分,孰轻孰重,讲述的篇幅就应逐一匹配。我们需要讲重点,讲关键,讲核心;提收益,提得失,提问题;谈路径,谈达成,谈远景。全篇复读,看似什么都讲了,其实等于什么都没讲,记不住的。牛仔很忙,评委很累。
讲的内容和写的内容一样需要抉择,如果写的内容上已经是清晰的展现,我们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去讲述复杂或者亮点的项目,其余的部分则更多提及带过,甚至不讲。讲的过程也是需要抑扬顿挫的,提升对重点内容的声调,或者现场敲黑板,引起更多的关注。让它更加突出与独特,能够被认知且熟悉。
也特别需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思绪,选择性的讲高价值的内容,避免讲着讲着就开始跳跃性关联其他延伸点。不要临时去天马行空,多半人仰马翻,而且里面也大多都是还没有思考清楚的低价值延伸点。就像是聊天一般随性,非要补充几句把口水喷一喷,又喷不准,还显得粗鄙。没有精准的描述,就有脱离主题的风险。
③乐趣
其实述职是有很多乐趣的,互动和演讲都是你的现场氛围与节奏。你是否具有激情或者感染力,又或者是更好的互动,能够让一场述职,从枯燥的述,变为演,这便是乐趣。
都要面对它,这是既定的事实,又何苦在每次述职前长吁短叹呢?既然都要面对,何不沐之以春风呢,春风也必然会撩我心。每次的述职也是对自己过往工作的总结,让自己停下来加加油,保养保养。一直狂飙,不一定有高氏兄弟的财运,反而可能撞进派出所。
讽刺自己,挑逗他人,都是很好的氛围营造方式,但也注意度,毕竟过度就是人身攻击,有趣和低俗,驾驭起来就如履薄冰。
述职的现场大多是枯燥无味的,要成为印象深刻的那一个 ,除了夯实的业务交付,有趣的灵魂也会给大家留下值得回味的画面,让大家耳目一新,好感倍增。记得最独特的一场述职,当天已经听了差不多10几个同学的内容,多少有些乏力和困倦,但这一位同学的述职,让全部的评委魂归来兮,且兴趣盎然。究其原因,竟是他在述职文档中切入了背景音乐,结合他的讲述,总感觉是在公园游船般惬意,这风景竟绘声绘色。而且轻音乐总是会让人心情愉悦,现场的氛围一下就活跃有趣了起来。不过这个方式,多少有些过于突兀了,就像我们走路是用两条腿,他却硬是用了第三条,虽然画风清奇,但多少是有些流氓行径的。
2.Q&A
①听的艺术
当评委或者现场有提问,先不要慌着去迎合,什么都不要说,就竖起你的小耳朵,认真聆听。尊重对方的提问,也是听的核心艺术,甚至可以在提问比较认可时点点头,增加你与提问者的共情与共频。不要在没有结束提问前去插足或者解释自己的想法,不要去否定别人的提问,不用焦虑,更不用紧张。让对方尽情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也是在把问题听清楚,看明白,更是延长你思考的时间。提问的内容可能是肯定或者批评,但皆无所畏惧。认真听清楚对方的问题是什么,他想知道什么,大致可以想象他的动机。要拆分清楚问题的核心,祛除糟粕和无用信息。问的是一个问题还是两个;是这个周期,还是上一个,诸如此类,这些内容都是非常关键的。毕竟,答非所问,这是最令人失望的。
学会讲话前,一定是先学会听话,听的艺术,也就是无论何声,都要洗耳恭听,更避免断章取义。
②答的艺术
学会了听,其实也就是积累了足够的破题点,那就基于问题逐一进行答复。在回答问题前,可以沉默思考一会再作回答,这样不会显得你很傻或者接不住,当然你不要原地愣住,那样就真显得傻。反而你要是摸摸下巴,或者扣扣脑壳,又或者转一转你的眼珠子,来回踱两步,会饶有一幅把你难住了或者问题足够有深度的假象。这让提问的人会很爽,只要对问题足够虔诚的认可,也能降低后续再刁难你的可能性。
如果遇到一些比较冗长或者自己没有听太清的问题,那在回答问题前,可以与提问人共识一下问题有几个,核心问题是什么,确认后再进行问题的阐释。甚多述职的选手比较害怕询问评委,但其实很多评委自己问的问题,也没有办法再重复一遍。放心大胆的问,这也是现场很好的互动与交流。
我们要有回答的框架和思路,以罗列回答的方式给与答案。问题听清楚,答得也就更顺畅。答得有逻辑,问题也就更清晰。心中有数,便是答的艺术。
③借坡下驴
这是发生在我身上的故事,在一场述职上,我和大老板在讨论某一个项目的未来规划,我们彼此都有一些自己的观点,但对应他的提问我都能够对答如流,见招拆招,拉扯了有近10分钟。还在我沾沾自喜的时候,看到了有个红色的加急信息,“借坡下驴”四个字跳跃在我的小屏幕上,感觉驴字的脚都要伸出屏幕来踢我一下了。当时也没太理解是个啥意思,只意会了“下”字,然后又被驴踢了,我大抵揣测了一会就跪下了,掷地有声。然后一阵YES没有AND的方式进行观点的总结和校正,没想到炮火一下就熄灭了。
我还是很感激当时一位HR同学给我发了这个消息。这四个字,那时我还似懂非懂,以至于后来记忆错误,一直记成了“骑驴下坡”。每每回味,我也深深不得其解,感觉总是在某个场景要骑着驴干什么。后来才知道,是要让驴有骄傲感的下坡,不是让我骑着它下坡。
非要争执对与错,要站在绝对的制高点,不能接受批评或者建议,这是比较极端的EGO粗大。其实评委部分的想法只是给个建议,囿于角色和身份,他们需要表现出来对你的好为人师,而不是好为你徒弟,所以他们不能输,你必须牵着他们下坡。
这是一个哲学,准确的说,是体现情商的一个艺术。
贰.述职的道:
述职的道有些虚,本身讲道就是务虚的一层,难免会有握不住的感觉。述职的术,本质上没有对错之分,但述职的道,却能辨清善恶。
述职本是没有道的,也不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道。它如空气是赖以生存的关键,也有些飘渺,容易让人忽略。空气润养万物,延伸的术便有万千。但道亦道,在其位,谋其事,这看似冠冕堂皇的正确废话,也确实就是正义即真理。
大部分人的述职内容都是写自己好的部分,遇到的难处或者交付差的部分都会选择性忽略。整篇内容下来,就像是给自己颁发奖状的贺词,恨不得述职现场就能带上个小红花,眉心贴一个大红点,脸上还涂满腮红,只等大家一起来拍拍小手夸一夸,背景音乐还响起一声:“谢谢妈妈”。不过这也是组织氛围强相关的,应该要对述职增加更多的包容度,这是一个交流的场域,而现在则是生死存亡的比武场。大家是愿意暴露问题,还是隐藏问题,全看擂台规则。我相信分享问题而非成就,远比成就本身更有价值。
更卑劣的是,有些人会把数据以不同的维度来展现,这个就纯属耍流氓,但还美其名曰Smart一点。就像古早的爱情电影里,接吻一般是错位拍摄,本来男女都没亲上,你却告诉我真亲了。不较真的人也就信了,因为错位的假象会让你信以为真。但较真的人会360度的观摩,更甚的会跑上去看看有没有唇印,或者问问他们对方有没有口臭。换一个口径和方式业务就达标了,这真是漂亮的障眼法,漂亮的口臭。
还有明天述职,文档的创建时间却是今天的。里面的内容也是东拼西凑,甚至要求下级直接帮他在文档里写好,就像是山大王的聚宝盆,让大家倾囊相授。而且任务分配得井井有条,DDL设置得恰如其分。可见一斑其领导魅力与魄力,吾等只能远观而不能亵玩焉。
其实述职文档,也就是画了个饼,看着诱人,尝一口却并没有那么美味。大抵是用滤镜P了一下,或者去其他店里舶来的饼,让其看着味道不错,但细嚼无味。真正好吃的饼,一定是亲手用心揉捏,慢火烘焙而成。那样才有过程的醇美,而非拿来主义看似的光鲜与亮丽。
躬身入局才为道,半途拾掇皆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