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两兄弟,他们拿着斧头去砍柴。
老大天不亮就上山。
老二发现斧头是钝的,于是先花费时间去磨,而后才上山砍柴。
这世界有两种人,一种是会行动的,一种是用嘴行动的。
后者可以舌灿莲花,口若悬河,指点江山,但绝不会身行,因为没有时间,没有…,没有……。
前者会付出行动,不论是学习,运动,减肥,少看抖音,读书,但往往能持续者寥寥。
前者因为行动的多,所以失败的多,每失败一次就自我否定一分,因此变得胆怯,把自己画地为牢。
就像喊过不瘦十斤不换头像的人,失败后就绝口不提减肥的事,自我否定,着实可惜。
究其根本,与未磨刀者一样,只是缺了一点小小的方法。
俗话说:一窍不得,少挣几百。
要知道,很多事能开始就已经比80%的人强了,这样的人绝对是具有行动力。
万事开头难,没有行动力,心就永远陷入人造的“难”中,永世不得翻身。
可惜了这良好开端中成功的那一半,可惜了这难得的行动力。
其实想要打破这个困境,在暴风雨中前行非常简单:
一:以婴儿学步开始
二:简单记录
婴儿学步即小宝宝学走路,简单来说就是“从小地方开始”。
一开始习惯引力太强,很容易让人产生放弃的念头,别一上来就大刀阔斧,从小着手更好。
庄子说:始生之物,其行必丑。
刚出生的动物,其容貌必然是丑陋的,那么同样,刚开始做某事,怎么可能做好?
别说做好,做不好才是必然吧?
减肥一上来就要10斤,还得3个月……
饮食初期就过午不食,每天一粒米……
跑步一开始就要跑马,还要天天跑……
每天写1000字,每天跳绳800下,等等。
这些就属于超人任务,奥特曼来了都完成不了。
人本来就容易陷入“完美主义的陷阱”,如果想达到完美境界的想法太过强烈,偏偏无法达到,人反而无法做出任何行动,初期完美主义很容易成为行为的阻碍。
尤其在最开始高达42%的反抗期中,更需要如此把核心放在撑下去,而不是做到什么效果,因此婴儿学步不但重要,而且必要。
我跳绳的为了打败小学生,一天1000/2000个,但是如果一上来就这么大量,痛苦中我早放弃了。
因为我确实这样干过!
现在虽然少,但我只要持续做就一定会达到,哪怕每天只多1个。
洪水虽猛,能持久否?
但涓涓细流可以地久天长。
这就是“婴儿学步”的强大之处,目标清晰,别说婴儿,就是乌龟也可以西天取到真经。
如果你因为害怕而不敢行动,或因为麻烦无法付诸行动,又或者因痛苦而不能持续,“婴儿学步”一定是一记灵丹妙药。
事实上,擅长培养习惯的人,都具有在反抗期中不勉强,从小事开始的倾向。
那些经常找这些借口:我想做,但没有时间,提不起劲的人,其实就是缺乏行动力。
行动力弥足可贵,其实,这世界上没有人会忙到连5分钟都抽不出来,少刷会抖音微博朋友圈,世贸大厦都盖起来了。
如果只是5分钟,任何人其实都可以持续。
就像当年跑步,实在不想跑的日子,穿上鞋走出去,也算!
只要行动了就有效果。
不行动一切都是空谈。
习惯培养有无数方法,但婴儿学步应用最广泛且效果好,无论把行动的门槛降到多低,请一定要每天都积累一小步。
婴儿学步主要有两点好处:
1:行动压力小。
行动在小也是行动,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一切都是从小处开始。
比如培养阅读,不管多累多晚都翻开5分钟,这样简单的设定才更容易执行。
就算本来应该做100分,现在只做了1分,也没有关系。
从习惯化的观点来看,这1分也非常重要,与什么都不做有巨大差别。
反抗期中 0-1的差别远>100-1。
不论回家多晚,只要能执行一小步,就可以持续行动。
第二个好处是:引发行动。
只要踏出了第一步,后面的行动就会顺利的进行。
大脑科学家池谷裕二的《大脑》一书提到:通过运动身体,动力会不断产生。
设定“婴儿学步”也有两个方法。(附图)
一,细分时间:用时间卡执行,比如看书3分钟。
二,细分步骤:用具体的步骤来执行,读一页书,写一行日记。
重点是“门槛一定要容易完成”,超人任务一天一粒米,跑1万米,跳1000下,奥特曼都不行。
其次抛开不足感,一步虽小,但也是西天取经必不可少的一步,莫因事小而不为。
最后重中之重:
一!定!要!每!天!执!行!
一!定!要!每!天!执!行!
一!定!要!每!天!执!行!
这年代,执行力是比钻石还稀少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