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城县以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为着力点,一体推进减负检绑和赋能增效,让基层干部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到谋发展、抓洽理、促振兴上来。
明权责做实减负松绑。一是推进明责赋权。健全权责清单,梳理县直部门综合执法事项1135项,明确多镇职责141项、赋权事项49项,进一步明晰县多权贵界限,二是开展清理整治实施减示范创建、减机构牌子、减会议文件,减报表材料、减督查调研“五项减负行动”,清理村(社区)微信工作群,政府类服务程序,工作机制、机构牌子、不合理证明等958个。三是精简督查考核。实行督查检查计划管理、备案审批、成果共享机制,将县直部门单位对乡镇(街道)的考核全部并入绩效考核,合并取消5项面向村(社区)的考核事项,减轻基层迎考负担,
强队伍集聚实干动能。一是优选邀活力,实施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育储备三年行动,紧盯退伍军人、返乡大学生、优秀农民工等群体,通过本土人才挖掘一批、在外能人回引一批、优秀村干部跨村任职一批等途径,为每个村(社区)储备1至2名比较成熟的后备力量,推动1064名多镇干部常态下沉一线,从中择优选拔103名到村任职。二是搭台内功。依托县委党校以及疆外优质培训资课,开展村干部抓党建促多村振兴“千万工程”等专题培训,推动1040名村(社区)干部常态化“充电赋能”。实施“百名头雁”赴援疆省市挂职锻炼计划,分批组织254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妇联主席到先进地区跟岗实训,直接参与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具体工作,突出以老带新、以强带弱,统筹县乡包村领导、驻村工作队、乡镇下沉干部等在村力量,采取“一帮一”“多帮一”的方式,全覆盖结对帮带村干部和村级后备力量,三是实干促提升。开展村级力量跨村培养工作,分批选派1100名村(社区)干部及后备力量到4个村干部实训基地和12个党建示范村跟班学习,实践锻炼。加强轮岗交流,选派24名可塑性强,培养潜力大的基层干部到农业、信访、经济等部门挂职历练,有针对性地拓宽视野、提升本领。
重激励促进干事创业。一是鲜明用人导向。注重在基层一线发现识别于部,分类建立重点岗位储备库和优秀干部储备库,对条件成熟、历练扎实的40名基层于部大胆使用,对93名符合升条件,成绩突出的基层干部优先晋升职级,二是完善待遇保障落实社区工作者“三岗十八级”、村千部“三岗七級”薪酬制度,将村干部报酬与“五个好”标准化规范化党支部建设,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挂钩,社区工作者薪酬平均增幅达34.7%、村干部报酬最高增幅达14.6%。三是创造及好条件,将服务群众专项经费、村(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经费等纳入县级财政预算足额保障累计投入45亿元改善村级阵地基础设施条件,完善为民服务功能,实现10个多镇“五小工程”全覆盖,完成1301套村千部周转房建设,为基层干部扎根一线营造良好工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