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冬至,中国科学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提供的数据,今年冬至的交节时间出现在12月21日17时20分34秒,为128年来最早。
过了冬至交节点,日渐长,夜渐短,冬至阳生春又来。那么在上海,上海宁是哪恁过冬至的呢?
在上海的北方家庭,沿袭着“冬至大如年”的传统,家人团聚,吃饺子,据说吃了饺子不会冻掉耳朵。现在很多上海市区的居民,在冬至前,会去扫墓,冬至的时候会吃汤圆,这会儿上海很多著名的汤圆店里人头攒动。
我生长在一个南方家庭,确切地说是上海原住民的家庭里。我很小的时候是有点怕冬至的,心里面的感觉冬至和清明是一样的(我同样害怕清明),总觉得这一天会有鬼神出没。老人们会提醒我们这些小孩子务必早点回家,到了家就再不允许出门了,冬至那天和清明一样家里还会烧锡箔祭祖。
等到略大一些,渐渐懂事了,就不害怕冬至了。上海原住民的习俗同苏州一带的习俗接近,冬至最重要的事情是祭祖。祭祖的规矩是比较大的,我专门又采访了我家哆来咪发老师,祭祖要注意以下几点规矩:
1、如果老房子还在,祭祖最好到老房子里,这个不强求。
2、祭祖要准备一桌好菜,祭祖用的桌子得要是八仙桌。祭祖摆桌子要按照桌面拼缝必须向着南北,平时自己吃饭桌面拼缝必须向着东西。
围着八仙桌摆座位时,只摆东西北三面, 南面留出不摆。
3、祭祖八仙桌上菜怎么放也有规矩,菜要按照南北向平放,我们平时吃饭则要围成圆弧。南面不放置座位,也不放碗筷,留出的位置要放上香烛,给老祖宗引路、照亮。
4、祭祖用的菜一般包括:全鸡、全鸭、蹄髈、猪脚、大蛋饺、一条鱼、一个小荤(冬笋炒肉)、一个蔬菜(冬至上海青,清明草头)。至少八个菜,其中至少有一个素菜,可以在此基础上多加一些菜,也不能太多,多了八仙桌放不下。菜一定要热气腾腾的,老祖宗吃菜就是吃菜的一口热气。另外可以再准备一些水果和糕点。
5、要准备酒水,酒水用黄酒。酒盅里第一次倒酒的时候不要倒满,后续还要给老祖宗添酒。
6、祭祖到了后半段,一定要盛上一碗饭(用平日吃饭的碗,一碗即可),有菜、有酒、有饭,有荤有素,有水果、糕点。
7、祭祖开始的时候,要把桌上的香烛点起,大门需要开条缝,方便老祖宗进门。
8、宴席快结束的时候,要在八仙桌南面的位置烧锡箔,供奉老祖宗。我小时候,在闲暇时间里,经常帮着家里人折锡箔,认真仔细又虔诚。
9、宴席结束,准备收菜的时候,要先轻轻动一下座位,以示宴席结束。
从八仙桌上扯下来的祭祖用的菜、糕点和水果,我们是不能直接吃的,老法说小孩子吃了会忘性大。要在家里土灶上摆一摆,菜需要重新蒸一蒸才能吃,这也是规矩。
上海原住民的冬至祭祖,其实是作为子孙后辈,在冬至这一天请老祖宗们回家吃饭,并给老祖宗烧锡箔,以表孝心。同时祈求老祖宗保佑家中孩童健康平安。有时后辈子孙较多,大家还会相互通个气,祭祖的时间稍微错开一些(你中午、我晚上,或同是晚上你早点、我晚点),让老祖宗吃好喝好。
这是一种朴实的、代代相传的、发自内心的情感,让我觉得很温暖又很有力量。
我们家里过冬至,从来没有冬至吃饺子、或者冬至吃汤圆的说法。但是冬至的确是一家团聚的时刻,因为冬至的时候要祭祖,祭祖需要全家人都在。同时这一天,小孩不允许出门,家家要祭祖也不方便串门,得要老老实实地在家待着。
祭祖要给老祖宗准备丰富的餐食,这些菜现在看来并不起眼,可是在我小时候可是会让小孩子看得口水直流的,要不怎么会有那些不能马上吃的规矩呢。所以,我们冬至吃的是全鸡、全鸭、蹄髈、猪脚、大蛋饺、红烧鱼、冬笋炒肉、炒青菜、糕点、水果等,丰盛又温暖。
所以我从小的概念里,从来就没有冬至要吃什么特色食物,我们从不讲冬至吃什么?而是祭祖给老祖宗准备什么。
清明会去扫墓,冬至在家祭祖,下一次请老祖宗回家吃饭会是春节前,规矩和冬至一样。
上海的民俗历来是“中西合璧,五方杂处”,上海有众多来自五湖四海的家庭,虽在上海生活了好几代,但仍然保留着部分老家的风俗;在上海本乡本土生活了千万年的本地原住民,也有着自己的讲究。因此,在上海过冬至,哪里的规矩都有,又相互有着微妙的影响。
我们这些上海的原住民(乡下宁)、定居上海几代的南方人和北方人,各有规矩,说起冬至吃什么或又成了“吃饺子还是吃汤圆”的地域之争,想想粽子的咸甜之争还未决出胜负,咱就先边上放放。
我想今天,大家一定对吃上一碗热腾腾的腌笃鲜没啥意见吧?
冬至已至,春有归期,愿大家三冬暖,春不寒
注:以上均为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