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着看看打牌的热闹,坐下诉说离家的思绪,听听家乡的发展,聊聊未来的畅想。大家去了不为买东西,只是愿意跟董市长聊天,而且董市长也特别能聊,就像遇到了知音一样,而且超市里汇聚的信息,比琳琅满目的货架子还丰富。
《董市长》
文/图七品草民
脚背蹬踩着生活,自行车驮着未来,辛酸和艰难自己默默承受着,生活重负勇敢的扛着。天生残疾,虽有同情,却无爱情,同龄人都已陆续结婚生子,董市长依然孑然一身,打着光棍。
再后来,自行车又换成了摩托车,省了不少力气,但上嘴唇却留一道明显的豁口,骑摩托车摔倒留下的伤痕。这道豁口背后的风险和遭遇他没有向别人诉说,没有抱怨困苦磨难,依然扛着艰辛继续向前。当批发商可以通过电话联系,并且主动送货上门,他就不再去驮货物,相对轻松多了。
超市凝聚起来人气,在别人看来这便是财气,肯定会持续迎合大家的需求。
然而,董市长常常让大家吃闭门羹,铁将军锁门,关门时间不分早晚还是中午,反正不按常规。大家都说他太懒了,邻居一个小媳妇揶揄道,“老董事赚了钱'洋相'起来了,在家做梦娶媳妇”。他不予反驳也并不生气,呵呵一笑了之,遇到确实需要跟人解释,“我整天捣来捣去”,他喜欢跟人家说自己走路为“捣地”,“脚背子磨出泡来生疼。关上门,歇歇。”劝说着到别人家超市去买。
然而,董市长却私下里告诉相对要好的牌友,“我稍微关关门,一来自己确实需要歇歇,二来让他们到别人家去买了。” 他始终认为自家超市过于火爆,“都是乡里乡亲的,不能把买卖都自己干了。”成全别人等于成就自己,经商如此,岂是一般人可比的。
“我只要看谁家孩子死作,就腌臜他。不好好学习的孩子,看着就烦恶。”董市长劝学向善格外热心,凡来超市的孩子,他都清楚是谁家的,也都清楚学习如何,“好好学习啊,孩子。你看看恁##叔,在大城市上班,多有出息”,总能举出亲近的事例教导一番。不爱学习的孩子来了,“你就知道作吧。就不能像某某一样好好学习,你又不是笨,用用心学习多好”。虽然不是老师,却作为长辈,言行举止影响着别人,董市长始终以为上学是出息的一条路,开超市四十年劝说着一茬茬成长,也见证着一批批出息,好像他自己的孩子一样。据说,当年他学习不错的,就是因为身体残疾,学习未能得以继续,每每提及此事,感叹万千,甚是遗憾。那时候,沙市村里不仅有小学,还有初中教育,且师资力量雄厚,都是外地的教师。
最近几年,村里变化翻天覆地,超市依然开门,即使董市长自己不开门,有闲耍的人,组织打扑克,也会主动帮助营业。招呼来了买东西的顾客,结账收款这些打牌的人都可以代替,而且从没有出现货款对不上账的事情。帮助,谁都愿意伸出援助之手。信任,彼此之间无须用语言表达。
董市长开超市将近四十年,积累的人气越来越爆棚。尤其是逢年过节假期,从城市返乡探家的年轻人也愿意去超市站一站,坐一坐,听一听,聊一聊,甚至还带着自己的孩子。站着看看打牌的热闹,坐下诉说离家的思绪,听一听家乡的发展,聊一聊对未来的打算。去超市也不为买东西,只是愿意跟董市长聊天,或者听他说话讲讲村里的事。这时候董市长也特别能聊特别能说,就像遇到了知音一样,把超市里汇聚的信息都倒出来,把比琳琅满目的货架子还丰富信息挑挑拣拣,都分门别类地讲给这些孩子们听听,让他们感受家乡的变化,也许他懂的相对多一些,也许他说的更透彻一些。这个时候,打牌不够人手,他也不去临时凑数,“你们稍微一等,这两天不缺人”。董市长早饭后泡上茶水,坐在收银吧台里面,专门等候城里来家探亲的年轻人,他知道那些回家探亲的,也会过来站站。那分头已经不再甩了,一手夹着烟,另一只手不时轻轻地拢一拢,遮挡眼帘的刘海重新堆推上去,眼睛望着超市门口处……
算算时间,三年多没有回家了,2018年村子整体拆迁,就再也回不去了。记忆中的董市长大概如此,而他那超市总能抓些乡愁。
近日翻阅《村志》,后记中发现董市长不计报酬,不图名利,在搜集原始资料、相关图文史料,以及修改绘图方面竟也有贡献。他对村庄变迁耳熟能详,且对民风乡俗颇多推崇,又热心公益之事。估计编修《村志》他是当仁不让,并乐于参与的。虽然董市长超市已经拆了,还好有了《村志》,村庄文化得以记载传承。正如序言所说“记录村庄之变迁,弘扬民风之传承,了解乡俗之形成,感悟贤达之聪慧”,功德无量。
董市长善良、忠厚之人,村里人都这么认为。
据《村志》记载,1983年供销社改制,村里代销店由集体经营改为个体经营,成为日用百货门市部,1984年第一家日用品小卖部开办,随后12家先后有小卖部开办。图翻拍于村志,2019年11月 线装书局出版。
(真人实事改编,不恭之处,敬请谅解。)
(2020年2月6日 星期四 雾转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