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朋友提出,在弓步时分清虚实好像有点儿不容易。
其实杨式拳传承到杨澄甫宗师后,行拳时步子迈得过大了。步子过大,弓步时,虚实分清就不容易做到了,以至于现代杨式拳,满世界的虚实分不清。当然步子大,也是有好处的,最重要的好处是行拳时好看了,可以让看热闹的大声喝彩了。其实容易不容易出功夫,在这个时代已经不重要了,毕竟冷兵器时代已经过去了,这也算一种与时俱进吧。
拳不拳的先搁一边,大家先来看看美女练太极:
好看吗?好看就鼓个掌,吹个口哨啥的。跟范美女比起来,我们杨守中小宗师的拳架跟个土老冒似的,是吗?
不过呢,小宗师练的是太极拳,范美女表演的真的不能算太极拳。范美女练的最多算是加进了太极拳元素的艺术体操,这才是真正的操。公园里大爷、大妈练的就别称为太极操了,也就是左三圈右三圈,屁股扭扭,脖子扭扭,因为美观度实在太差了么!如果公园里早上有几位像范美女这样的太极操友,我敢打赌,晨练绝对是年轻人的天下,大爷大妈只能在弄堂里遛弯了,哪里挤得进公园啊!。
狮子我当时看到杨小宗师的拳架时一愣,咦?跟他老子练的不一样么!不一样在哪里?我认为至少两点:一、步幅明显比他爹小;二、小宗师那块麻将牌是前倾的。再看看那些大宗师的徒弟们的拳架照片或视频,董英杰父子、牛春明、崔毅士、田兆麟前辈拳架也是前倾的,而只有郑曼青、李雅轩前辈的身体是竖直的。
以下是我的猜测,如有不当,或者大家有什么更准确的资料,欢迎大家提供出来以供探讨。
杨家拳的早期练法,步幅没有那么大,身体是前倾的,这其实从吴式拳中也可以看出端倪。吴式拳很有可能更像早期的杨家拳。这样做的好处是:在弓步时,虚实可以分清了。而到了杨澄甫大宗师的拳架时代,老人家也与时俱进了。拳架变大更容易博得看客喝彩了,虚实分清当然就变得没有那么重要了,以至于现代杨家拳习练者,或者说八五大架习练者,基本没有能做到分清虚实的。
不是说,步子大就一定练不出太极拳功夫。但我认为,现代人练拳时都已经差不多到了而立之年。也正常,而立之年,婚也结了,太太也没新鲜感了,孩子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带着,也不用操心,但凡人品好一点,不去吃喝嫖赌,也只有打打太极拳,准备在有生之年轻轻松松圆个侠客梦了。在这个年龄练拳,步子大了,真不容易练出太极拳功夫(这个问题以后再探讨)。
李雅轩前辈拳架的步子特别大,比他师傅大宗师还大,也练出了神奇的太极拳功夫,所以说,凡事皆有例外。但前辈后来在言谈中叮嘱:在练功时,不要一定要架子多么大,多么低下,主要仍还是练出手上的拳意来。有了灵感为第一,进一步要这种灵感练的充实起来,养这种灵感主要的练法,是在稳静上练功,如不稳不静,那就绝对练不出灵感来,如手上身上脑筋里没有灵感,那就不能算太极拳的功夫。
前辈功夫是好,可惜出功夫出得也慢了一点。当年如果一开始就练小宗师的架子,凭前辈的聪明和刻苦,应该不会在1929年那场武林切磋大会上早早出局吧。现在这个事情还整天被鄙视太极拳的人提起。唉,与时俱进有时候也会磕碰摔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