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为人父母之后,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通常会遇到一系列的育儿难题。比如,我所在的妈妈群里讨论最多的育儿难题就是——孩子不肯好好吃饭。
“饭渣”、“睡渣”、“水渣”都是妈妈们给孩子们贴上的让人头疼的行为“标签”,而作为“三渣”之首,一日三餐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自然最让人担心。瞧瞧,这个问题都把妈妈们愁成段子手了。
你问我有什么经验?我想说的是,你确定,不好好吃饭,这是孩子的问题吗?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戈登博士在他的经典著作《PET父母效能训练手册》就提到,解决亲子问题,首先我们需要界定问题的归属。
事情的发生,父母和孩子若是都能接纳,问题就不存在;如果父母不能接纳,问题就属于父母;父母接纳,孩子不接纳,那问题属于孩子;父母和孩子都不接纳的事情,当然也没必要去做了。简而言之,事件对谁产生困扰,这个问题就属于谁。
比如,
孩子搭积木,没有搭到顶层就被推倒了,他开始大呼小叫;
你们都在忙自己的事情,忽略了孩子,他感到不被重视了,开始嚷嚷;
这些都是孩子的问题。
父母急匆匆想要出门,孩子磨磨蹭蹭耽误时间;
父母想安静下来休息一会,孩子却在吵闹着需要陪玩;
这些都是父母的问题。
从这个思路上来说,孩子不好好吃饭,通常并不是他们不接纳,而是我们家长不接纳。我们会担心他们营养摄入不全面、挑食而影响到他们的生长发育,实际上,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我四岁多的儿子曾经也是一个“饭渣”,不爱吃蔬菜,挑食特别严重。但是在我没有特别干预的情况下,随着年龄的增长,问题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他已经开始愿意尝试各类蔬菜,并逐渐达到了营养的均衡。只有在一次生病的情况下,连续两天仅仅靠着几盒牛奶度日,而康复之后,胃口也逐渐恢复。
孩子有着自己的生存本能,他们绝对不会因为替你省钱而宁可挨饿,他们不吃饭的原因无非是:1、身体缺乏某些微量元素 2、病了 3、不饿 4、饭菜口味差 5、不高兴了。
02
那让我们来共同解决孩子不吃饭的难题吧。
上面提到,不吃饭的原因有四种,前两种,我们可以去儿童医院请医生排查问题,通常情况下,经过几周、数个月的调理,孩子的胃口会恢复到一个正常的水平。不饿也是一个很好解决的问题,加大孩子的运动量、多带他参加一些户外运动、严格控制零食的摄入,体能的消耗自然会换来等量的食物。饭菜口味差?这个我可帮不了你,建议你多下载一些菜谱,尝试不同的食物组合,提升你的烹饪技术,这些是当务之急。现在只剩下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孩子不吃饭,因为孩子不高兴了,那我们怎么办?让我们举一个生活中常见的情景。
女儿:今天晚上我不想吃晚饭。
爸爸:别这样,你在生长发育阶段,需要好好吃饭。
女儿:可是我中午吃了很多。
爸爸:不管怎么样,你先过来看看今天我们吃什么。
女儿:我什么也不想吃。
爸爸:你今天晚上怎么了?
女儿:没什么。
爸爸:那快过来吃饭。
女儿:我不饿。
……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这段对话的结果。首先这段对话陷入了一个死循环,孩子和家长都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角度,围绕着吃不吃的问题,不断地进行着“对抗”,而这种“对抗”的结果很显然会两败俱伤,女儿不但不会吃好,也会积压一部分对父母的负面情绪,久而久之,亲子关系也会遭到破坏而难以修复。那这种情况下,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答案很简单,那就是——积极地倾听。
有人说,倾听花开的声音,我们能读懂花儿的心思;倾听溪水的歌声,我们能读懂山林的呼吸;倾听孩子的心声,我们则能走进孩子的心灵。
孩子不吃饭,看似是简单的不愿意吃,但是很少有家长会去探寻他们背后“不愿意”吃的真正原因,而积极倾听,就是一张PASS卡,它能帮助你通向孩子的内心。让我们再看看同样的问题,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女儿:今天晚上我不想吃晚饭。
爸爸:你晚上不想吃东西。(积极倾听)
女儿:是的,一点都不想。
爸爸:你在为某件事烦,是吗?(积极倾听)
女儿:比那还糟糕,我很害怕。
爸爸:某件事情让你感到害怕。(积极倾听)
女儿:是的,我今天的期末考试发挥很差。
爸爸:你害怕考得不好。(积极倾听)
女儿:嗯,我觉得我前段时间还蛮努力的。
爸爸:努力得不到回报,这是一件很让人沮丧的事情。(积极倾听)
女儿:所以我在想,是不是我努力的方向不对,应该调整一下。
爸爸:嗯,换个方法试试,也许会有效。(积极倾听)
女儿:嗯……那我稍微吃一点饭吧。
女儿开始吃饭。
03
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必备的特质之一,就是共情能力。共情(empathy),也称为神入、同理心,它是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所阐述的概念,它是一种能体验别人内心世界,就好像那是自己的内心世界一样的能力,再具体一些,就是:你快乐,我跟你一样快乐;你痛苦,我也和你一样痛苦; 你疼痛,我清晰体会到你的疼痛;你死亡,我触摸到那种灵魂深处的绝望。
当然,这是一种极高的境界,很多相濡以沫的夫妻都难以达到,更别说一个心理咨询师要面对很多反传统、毁三观、足以让一个正常人崩溃的故事。所以说,上述共情的概念并不是共情的完整诠释,共情的基本态度是,我也许并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是我可以接纳你。
积极倾听,就是这个接纳的开始,当孩子感受到被接纳了,往往会让问题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积极倾听不是简单的对孩子语言的重复,而是要倾听到孩子语言背后的情绪,并积极反馈给孩子,这里就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那就是语言的解码能力。
大家一定听到过一个段子:
男孩子问女孩子要吃什么?女孩子一句:“随便”,男孩子又提了几个意见,结果均被女朋友否决了。
如果这时候男孩子从吃的角度来和女孩子探讨,基本就会把天“聊死”,而这个时候,如果他关注女孩子背后的情绪。“你是不是最近心情不太好?”“没什么胃口,是吗?”就能跳出“吃”这个表面的问题,从更全面的视角来解决问题。
对孩子而言,接纳和被理解的好处就在于可以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绪,并逐渐从情绪的包围中突围出来,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使有些问题不是孩子可以解决的,但也能将孩子的注意力转移,而不至于使他深陷在情绪中不能自拔。同样是孩子不吃饭,上面第一段对话永远围绕“吃不吃”展开,就是一道无解题。而下面的对话则引出了女儿不愿意吃饭背后真正的原因,并让她在对话过程中,自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时候,吃就不是一个问题了。
有家长也许会提出疑问,我可不是什么心理咨询师,不会什么共情。
如果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积极倾听,应该如何开始呢?戈登博士建议,你可以从以下的方面开始:
非语言方式沟通:
与孩子沟通时,使用身体语言表示接受,比如张开双臂,拥抱,抚摸他的头;
不干涉孩子的问题,或者只是被动倾听,沉默也是一种神奇的沟通方式。
总结: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但是要对他保持关切的态度。
语言方式沟通:
简单的敲门砖:谈话邀请,比如:
你愿意多说一点吗?
我想听听。
继续讲,我在听。
听起来你似乎对此有什么要说的。
更高境界的语言沟通:
读出孩子背后的情绪,比如:
你看起来好像有心事。
现在你玩得正高兴,看样子不愿意离开。
你不太高兴。
最后举一个我儿子吃饭时积极倾听的案例。
我:宝宝,吃饭了。
儿子:不行,我要看电视。
我:动画片很好看,你舍不得离开。
儿子:嗯,这一集很好看。
我:你一定是想把精彩的内容看完,再来吃吧。
儿子:嗯,当然,我看完这一集就来吃饭。
我:好,我相信你。
谈话到此中断,通常动画片也不过十几分钟,儿子看完就自觉关掉电视,跑过来吃饭了。“积极倾听”就是打开你孩子心门的敲门砖,能够帮助你很好地与孩子进行沟通,有时候孩子们对它的反应会超出你的想象。
不信的话,今天回家,你就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