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即使你面对的并不是什么重要任务,如果你能在两分钟之内完成,那你就应该立即将其完成。这个“两分钟原则”的原理是:对于任何任务,保留、跟踪、最后完成它所花费的时间,要比立刻完成它花费的时间更长一一换句话说,这是一条提高效率的捷径。如果一件事情根本不值得你去完成,那么就把它丢入垃圾桶;但只要这件事情是你早晚要做的,那就需要考虑到“效率过时这个因素。许多人发现,遵守“两分钟原则”并养成习惯之后,他们的工作效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一位软件公司副总经理告诉我,这个原则让他每天多出了1小时的自由时间!他每天要在工作时间处理300封电子邮件,还要完成大量的企业日常事务。这些电子邮件几乎都是他的下属发来的,大部分是向他汇报工作,需要他对某些事情做出批示。但是因为这些邮件并不是他每天工作的重点,所以他任由它们堆积在收件箱中,等待“稍后处理”。当堆积下来的邮件达到几干封之多的时侯,他就不得不花费整个周未的时间来处理完这些邮件,这样才能赶上工作的进度。如果他是个二十六七岁的小伙子,这也许不是什么问题,但是他已经三十好几了,并且有了自已的孩子,周末加班几乎是不可能的了。在我辅导他的时候,我和他一起处理了收件箱中的800多封邮件,结果发现其中大部分是可以直接删除的,个别邮件需要作为参考资料归档,剩下的大部分可以在两分钟之内简短回复一下。一年之后我和他取得了联系,两分钟原则对他依旧管用!他邯箱中堆积的邮件再也没有塞满整个屏幕。他说,这个简单的“两分钟原则”大大缩短了他的任务响应时间,让他的工作方式和态度大大改观。他的同事都说他是由“特富龙”那样的高性能材料制成的。
上面这个例子似乎有点夸张,但它的确向我们揭示了这些简单的处理原则是多么的重要,特别是当你接受的任务越来越多、速度也越来越快的时候。事实上,两分钟只是一个指导原则。如果你在处理时拥有较充裕的时间,那你就完全可以把这个时间限制延长到5分钟或者10分钟。如果你打算只用一个下午的时间去迅速清空“工作篮”中收集的资料,那你也可以把时段缩减至1分钟,甚至30秒,这样就能加快每件事务的处理速度。
【以】看到“两分钟原则”的时候,有种顿悟的感觉。对于许多能够立即完成的事务,不要选择延后再做,而是立即做完,既降低了拖延的几率,也避免了遗忘的风险,毕竟很多事情都是拖着拖着就遗忘脑后。由“两分钟原则”我进一步想到《自控力》书中提到的,一旦从一个任务中暂时抽离,想要再重新进入,则需要消耗更多的意志力,完不成的可能性也相应大大增加。
2分钟当然只是一个概念性数字,我们应用时也不必纠结在是否必须在2分钟内完毕,我想更多的是让我们有种觉察:在判断一个事务何时执行的时候,能有意识地将容易完成的简单事务做即时处理,而不是放入等待清单或者遗忘的角落。一旦拥有这样的觉察,事务处理效率必将得到极大的提升。
【致】“两分钟原则”最直接的应用场景自然是工作领域,尤其是对于行政工作人员,是非常有效的一个提升效率的小工具。
试想某位总经理秘书,终日要面对各种庞杂的琐碎事务,如果全部任务都需要归入项目清单中才能实施,必定会延误不少重要事务。而“两分钟原则”的效用就在于,接到一件事务的时候,多一份觉察,当下就对事务做出判断:这件事情可以立即执行(包含委派他人),还是需要存储到项目清单中。对于可以短时间内立即处理的事务,就不要拖延到其他时间段。
这一过程也是不断清空自己大脑的过程,可以马上处理掉的事务就不要再占领大脑内存,也可以避免项目清单中的事务过多,这与践行极简生活的理念也是极为类似的,心灵枷锁越少,活得越简约,与两分钟原则的内涵不谋而合。
【用】回想近两个月来,我手上负责的宣传工作头绪非常多,宣传册、宣传片、展厅、微信号都面临改版,每天在处理多头任务的时候会面临大量的琐碎工作,按照我当时的理念,所有工作都要条分缕析地放入各个对应的项目清单,并且为每个项目分配专门的处理时间。然而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了很多出乎意料的情况,原本可以立刻通过一个电话解决的事情,由于我推迟了电话时间,而使得沟通难度和成本都有所增加;又比如一个可以马上与团队讨论得出结论的事情,由于我推迟了讨论时间,而导致凑不齐人员再次推迟,如此恶性循环下去.......
在《搞定》中遇见“两分钟原则”后,顿时效率提升了许多。在今天下午的事务处理过程中,刻意使用了两分钟原则的处理方法,下午接到了任务要给退休的书记打电话,邀请他回集团座谈,为60周年庆筹备出谋划策。在知道任务的同时,我快速做出判断,打一个电话只需要1分多钟的时间,打完后我可以据此安排后续事宜。于是,我立刻与老书记进行了电话沟通,2分10秒之后电话结束。由于快速解决了当下事务,使得后续工作的开展连带提速,大脑及清单中也无需留下这件事情的痕迹,彻底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