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不得【不看话头,守空静而坐】。不得【念话头,无疑而坐】……” 请教老师,我对这个有些不理解。我感觉自己就是守空静、无疑情。是否这话只能适用参禅的人?这段话出自雪漠老师的《真心》第三册。
答:
安住于内在的空静时,同时深入地观照这空静......
如果只是单纯地安住于空静,智慧就无法增长。
安住于空静,只是“止”,这是不够的,还需要在此基础上,深入地进行“观”、“照”、“觉”、“悟”.....
参话头中的“疑情”,同样是为了训练观照。
专注于话头,不仅是专注于“话”,更是专注于“话”于心中生起的“冒头”之处,未生时如何,生时如何,生后如何,这其中既有止,也有观。只是守空静,就变成了只有止没有观。
(如果只专注于数呼吸,那也是只有止没有观喽?)
观心中的观,不仅仅是“看”,而是一种智慧的观,用空性智慧的慧眼去观。
所以,如果只是专注于数呼吸,那么的确可以说只有止而没有观。
虽然你的心也会“看”着呼吸,但只是专注地看着,只能叫做止。
(智慧的观不好把握,很容易陷入对念头的追随)
观,基本要求是,观而不随。
跟随,就不叫观了。所以,观,也叫观照。只是静静地观照,而不跟随。
对于念头的观,需要观照它的无常性、无我性、无实性、无生性.....
通过观照和体悟,体会和证实念头的空性本质。
同时还需要体悟,念头,不是真正的自己......
(类似于捉迷藏?)
类似于大人看着孩子玩游戏。
孩子的游戏,大人是不会入心的。
但孩子是否有危险,大人清清楚楚。
有念的时候观念头,无念的时候,观照“空”本身。
(就是那个意识始终是清明的?)
是的(微笑)。
观,有很多阶段,不同阶段,观的内容和悟的内容都是不一样的,您先训练这个阶段吧,以后的阶段以后再说。
......
PS:
观照“空”的时候,仔细体会,“空”是一种“基态”,这种基态是不随因缘变化的,是没有生灭,没有来去,没有增减,没有动摇的.....
注意体悟,“空”,同样是空性的,这个“空性”,是超越的意思,超越一切有为法,超越一切语言概念,超越一切言语思虑,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另外,还需要观照“观照”本身,并深入观照和体悟“空”与“观照”的关系,在观照和体悟中彻悟自心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