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收到一位妈妈的来信:
六一节,幼儿园里的游园庆祝活动,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钢琴独奏世界名曲的;
唱超长诗歌的;
跳印度独舞的、组队小天鹅芭蕾舞的;
怎么“别人家的孩子”都这么多才多艺?我们家的好像什么也不会?
是我们家孩子不够聪明?还是我没给他锻炼的机会,埋没了他的天分?
这位妈妈的心情,相信大多数父母都经历过。
不想和别的孩子比较,但是看到自己的孩子不那么出众时,忍不住担忧;
希望孩子拥有快乐的童年,却又担心对他的栽培不够,影响他的未来;
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我也时常考虑这个问题:
我的孩子是不是聪明的?我养育孩子的方法到底对不对?
今天,我们通过魏坤琳的《聪明养育:像科学家一样养孩子》,结合安心妈妈在咨询案例中累积的经验,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聪明孩子和聪明养育的事。
最早了解到魏坤琳,是在江苏卫视的《最强大脑》。
作为北大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和《最强大脑》的科学评审,魏坤琳的一句“科学是我评判的唯一标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既是“冷面判官”,也是大家口中可爱的叨叨魏。
《最强大脑》最为火爆的那几年,许多“右脑开发”、“全脑开发”“世界记忆大师”的课程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之后,在一次访谈中,有人问起魏坤琳,要怎样把小孩培训得像《最强大脑》中的选手那样优秀。魏坤琳却马上表示:他绝对不会让自己的女儿成为这种选手。
因为他认为,几乎所有的“智力开发”,其实都是记忆术,即便在北大,记忆术也是不被关注的技能。
这让我注意到他的另外一个身份,两个女儿的爸爸。
所以,当得知魏坤琳集合一众高校教授、科学家出版了这本育儿经时,我觉得很有必要看看:在这位北大心理学博士生导师、脑力科学家(以及他的同行)的眼中,怎样的孩子才算聪明,怎样的教养方式才是聪明的。
什么是“真正的聪明”?
在脑科学家的领域里,“真正的聪明”并不等同于智商高,也不是智商和情商的集合。
《聪明养育:像科学家一样养孩子》里,魏坤琳列出了一个聪明公式:
真正的聪明=(神经智力+经验智力)×反省智力
神经智力,主要来自遗传,但大部分的孩子之间,区别不大,所以这一点可以忽略不计(不在我们今天的讨论范围内);
经验智力,主要指各个领域的专家,他们通过长时间的练习以达到非凡的成就,正是我们现在大力提倡的“工匠精神”;
反省智力,是加乘关系,反映出倍数的增长。如果说经验需要滴水穿石,十年磨一剑,反省则是通过各种策略不断总结,寻求最佳途径。
一、要发展经验智力,最好的方式,就是发现孩子的专长,鼓励孩子专注于特定的领域。
这方面的案例,安心妈妈接触的比较多,有一些经验和大家分享。
1、关于发现专长这一点,很多父母表示:我们家的孩子各方面都还行,但又好像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喜好和特长。
安心妈妈的建议是:没发现特点之前,尽可能让孩子多接触,多了解;同时,应该尽可能培养我们作为父母的敏感性。
为什么同样在孩子身上投入大量的精力,有些父母对孩子的了解不多,而有些父母则能够清楚地判断出孩子的想法和喜好?这就是因为,不同的知识背景下,父母们对孩子的敏感度千差万别。作为父母,我们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养水平,才能在看似平凡的表象下,挖掘出背后的意义。
2、选定领域后,开始的2年内,要选定专业的机构和老师,进行规范、系统的基础训练,并且保持一定强度和规律的刻意练习,因为“人类天性好奇,但不是优秀的思考者”,引导必不可少。除此之外,长期坚持一个领域,对于培养孩子的耐力、抗挫抗压能力都大有益处。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以规范的外力为主,但是父母也不可以缺席。
3、领域一般不超过3个,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应该把资源集中到最关键的1-2个特长上来。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多为孩子创造使用特长、展示特长的机会。
二、要发展反省智力,则应该关注孩子的个性发展。
1、培养孩子的成长性思维。
要多肯定孩子的努力,而非天赋,让孩子习惯“积极努力”。遇到困难时,能以努力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孩子,一生都会受益。
因此,成长型思维,也被魏坤琳称为“可以打破阶层”的能力。他曾在微博中反对“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论断,指出:只要思维不固化,阶层就不会固化。
2、锻炼孩子的自控能力。
3、教会孩子反省和总结策略。
每个人都有自己性格和思维的优劣势,也都有“盲点”,别人的经验是可以参考的,但放到自己身上,未必适用。唯有自己总结错漏,才能针对性地提高。小到考试错题本,达到“每日三省吾身”,都需要亲力亲为,养成习惯,不能偷懒。
怎样才算是“聪明的养育”?
1、我们要明确最重要的概念——聪明养育的关键在于父母,而不是孩子。
做父母没有捷径,所谓的聪明养育,并不是更省力的养育,而是更科学的养育。
2、游戏,是最好的亲子互动。
走进孩子的世界,让孩子来主导游戏,用开放的心态,来了解孩子的内心;
归属感(孩子感受到爱、尊重和接纳)、自主感(自己决定)和胜任感(自信心的培养),这三种基本的心理需求,都可以通过游戏获得;
放下教育目的,在游戏中订立规矩,传授经验,这种不教而教的效果,反而最有效。
3、多和孩子一起运动。
魏坤琳的研究方向是,人脑的工作方式,以及人是如何控制运动的,因此他鼓励孩子多运动。他指出,运动不仅不会阻碍学习,反而还会促进学习。运动会使脑细胞得到更多地氧气和养分,帮助神经元生长。
虽然运动对智商的提高还没有量化到“锻炼到多少智商提高了几个点”的地步,但是,运动促进大脑发育,这个趋势是确定存在的。其中,如果能够训练孩子跟着节奏来运动,不仅仅锻炼身体,还能促进大脑多种能力的发展。
4、从孩子的负面情绪中看到正面意义。
孩子的生活不可能,也不应该只有一帆风顺。
他们会快乐,也会悲伤,悲伤可以让他们思考;
他们会乖巧,也会发脾气,发脾气正是教会他管理情绪的大好机会。
正视情绪、多和孩子讨论情绪,能让孩子更好地判断自己和他人的心情,用恰当的方式来处理情绪,最重要的功课。
小心常见的育儿误区
《聪明的养育》直指当今育儿的诸多误区:
1、最好的早教不在早教机构,而在家里;
2、右脑开发并不适用于普通大众。实际上,左右脑两分法来自Roger Sperry 的裂脑研究,这项研究只是发现脑的工作侧重不同,但对于正常人来说,大脑总是协同工作,并不是独立运作的。
3、“你的大脑只开发了10%”,并不全面。因为我们的脑细胞值,占大脑重量的10%,但不意味着我们的大脑能力只开发了10%,因为大脑中其他的90%,包括支撑结构和细胞,也非常重要。
4、错过敏感期并不可怕。大家对于敏感期的重视,和赢在起跑线一样,都属于过度焦虑,实际上,关键在于培养孩子的品性与习惯,而具体的技能,从长期来看并不会因为敏感期和起跑线而产生质的变化。
5、“情商”的概念不应该被滥用。情商,原指情绪能力(比如控制自己的情绪)、心理理论(体会别人的心情)这样的具体的和情绪有关的能力,这是被学术界接受的,是可以提高的能力。但在很多场合,情商却被滥用成圆滑的处事技巧。
如果有兴趣,大家可以看看这本《聪明养育:像科学家一样养孩子》。
最后,安心妈妈想说,很多事情,只有投入到时间的长河里,才能看到意义。
没有完美的养育方法,我们只能不断权衡利弊,做出当下最好的选择。
不必焦虑,不要被自己设定的任务压垮,让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享受和孩子一同成长的珍贵意义。
果粒安心,资深HR,二娃妈妈,专注研究底层规律、开发孩子潜能,帮助孩子成为既成功又快乐的自己。
欢迎关注,每日一位公益咨询。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